「到東南亞工作,要先學會習慣寂寞!」在全球前10大紙漿廠之一的亞洲紙漿公司印尼廠工作、今年35 歲的杜奎儀,給了這樣的建議!
杜奎儀原本在台灣電子業擔任國內業務,在台灣工作時,每天應酬滿滿;閒暇時也會與樂團朋友到處趕攤表演,生活裡充滿各式各樣的朋友。不過,為了站上國際舞台,擁有國際化的競爭力,選擇到印尼工作的他,得先學習與寂寞共處。
「現在一出門,就是叢林,哪還有燈紅酒綠!」杜奎儀打趣說,寂寞,是離鄉背井工作者的宿命,第一年最辛苦。尤其到東南亞工作又不比中國,還有語言相通、台灣人多的好處,容易呼朋引伴、聚會娛樂,寂寞一下子就打發。
但是,在印尼,文化習俗不同、生活環境也不比台灣、中國舒適,他看到很多外籍同事,為了排遣寂寞,下班後就聚在一起喝酒、找樂子,久了,就把自己的競爭力給喝掉、玩掉;再不然就是因為太無聊,早早就舉白旗辭職,或是請調回台灣。「跟能力無關,若沒有調整好生活習慣,在海外工作很容易就陣亡,」他說。
東南亞機會不比中國差
想要到海外工作,對自我職涯最好有清楚規畫,才容易走出去。對杜奎儀來說,建立語言能力、追求薪資成長,就是他最重要的兩個大前提。
從外貿協會培訓中心(ITI)2 年期國際企業訓練英文班畢業後的他,一開始只想好好運用英文應徵國外業務的工作,沒想到做了後才知道,在台灣擔任國外業務,大部分時間都只是面對電腦做聯繫工作,即使赴國外參展、訪客,一年也只有1-2次機會,為了更高挑戰,讓他決定走出台灣到海外工作。
到海外工作,哪裡機會最多呢?杜奎儀原本想循著大家的步伐前進中國,卻在比較後發現,東南亞的就業機會與條件,並不比中國差。
就薪資面來說,到中國工作,薪水雖然比在台灣好,但也只增加2-3成,若要離鄉背井,這樣的薪資水準,杜奎儀認為還不夠打動人;反而到東南亞工作,薪水增幅多出7-8成,又能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符合他希望累積國際化競爭力的要求,最後他選擇到印尼拼天下。
此外,杜奎儀也觀察到,不論是台商或是外資、當地企業,這些需要外籍幹部的公司通常做的是國際化生意,公司、工廠發展腳步快,更願意培養員工多元化能力。本身有業務專長的杜奎儀,到了印尼上班後,當地老闆不吝給他經營管理方面的磨練,「業務加上經營雙專長,讓我有了完全不同的視野!」
多元文化職場 適應力要高
作為國際化企業,亞洲紙漿的幹部組成也相當多元化。因此,在工作上,杜奎儀不僅要面對專業能力的挑戰,還要與其他國籍的同事競爭,「誰能快速有效達成KPI,誰就能凸顯能力。」
在杜奎儀的部門中,就有來自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與當地印尼籍的同事,不同國籍,做事方法也很多元,想讓工作上的事情順利推展,「要了解不同國籍的性格特點,再一一攻破。」這是他累積1 年多海外工作經驗的心得。
比如說,他發現,新加坡人自信度高,做事最直來直往;馬來西亞籍不喜歡負擔責任,過招時,最好將責任歸屬講清楚;印度人很聰明、英語力又棒,但公事往來時,最好仔細檢閱每一份資料,裡面總有不經意的陷阱讓人跳;而印尼籍華人比較習慣保護自己,共事時,能適時將功勞、面子做給對方,往往能快速達成工作目標。「用當地思維來做事。」杜奎儀建議,不論能力多高,融入當地文化才能為海外工作打下持久戰的基礎,而學習當地語言正是最佳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