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虛心的自問自答

對年輕知識人的叮嚀之一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6-02-01

瀏覽數 3,100+

虛心的自問自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一)自己的三十歲

30歲是人生中的第一道分水嶺,從數十年的寒窗、到初出社會的興奮、到追求理想的出發。自己在烽火遍地的中日抗戰中誕生。13歲來到台灣後,雖然經歷過十年的清寒生活,但讀書從未中斷,年輕時要使國家進步的理想從未改變。1959年獲得了助教獎學金去美國修習經濟發展,是一個23歲年輕人,一生中最幸運的的轉捩點。

讀完五年書,去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任教(University of Wisconsin—River Falls),是一生中做了對的選擇(Do the right thing)。一直到34年後退休,它是我在美國唯一教過書的地方。「為什麼會在一個地方待這麼久?」是我常遇到的問題。答覆一些也不誇大:「在那裡我可以完全自由地做我最喜愛的事:教書、寫作、研究、演講、旅行、(若干年後還多了)出版。」這使我想起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孟遜(Paul A. Samuelson)的「七十自述」。摘述這位當代大師引起我強烈共鳴的幾句話:「……對我來說,探討經濟問題不是工作而是享受;我是出了名的討厭行政工作;此刻我是七十活得像二十五,每一天似乎和以前一樣好。」

自己30歲時,正是教書的第三年。投入教書及研究的自我要求,遠遠超過做研究生的時候。「教學相長」的體驗是「教」比「學」,更需要投入。教授生涯很快地證實:教書是我的最愛。我就心無二用地在自由的學術環境中遨遊,包括婉謝了在台灣擔任公職的機會。唯一的修正是為了擴大進步觀念的傳播,在1980年代先後參與了《天下》雜誌、「天下文化」與《遠見》雜誌的創辦。

(二)不耽心錯失資訊

在我接觸到的受人尊敬的人物中,不論是創業家(劉金標)、企業家(溫世仁)、著名學者(孫震)、意見領袖(張作錦)、書法家(董陽孜)……,沒有一個人不是經過嚴格的「自我要求」而成功的。在這麼一個急功近利的世界,本身沒有過人的優勢,是難以出人頭地的。靠運氣、靠關係、靠人情……都不可靠;上述的五位正證明:自己的本領才最可靠。面對當今的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年輕人容易失去「注意力」的焦距。每天被網站上數不盡的資訊所吸引、所困惑。教育體系在強調背誦與記憶的年代中,學生能背出那些歷史與數字,就會有好成績。此刻,電腦上的一個鍵,所需要的資料均免費出現。因此,年輕人不要怕錯失「資訊」而沈緬於電腦,而要耽心自己疏遠書本,錯失「知識」。正如管理大師杜拉克所首先提倡的:21世紀是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或譯知識人)的年代。

(三)虛心的自問自答

要做一位出色的知識人,年輕朋友要從基本動作要求起,也要從最基本的問題探討起:

‧我的溝通能力行嗎?

「說」得清楚嗎?「寫」得通順嗎?「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嗎?

‧我的普通常識夠嗎?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面對社會百態、政經變化、人文素養、法律規範、投資理財、參與義工等等,有所了解嗎?

‧我的EQ好嗎?

容易與人相處嗎?熱心公益嗎?歡喜講人之是非嗎?

‧最基本的是這二項:

(1)我的專業本領夠嗎?

(2)我的外語能力行嗎?

當這些問題不斷地出現「問號」時,就是在說明自己的基本動作與基本訓練還是不夠。不再眼高手低,接受「人外有人」的現實,趕快做補網的工作。請記住:當自己沒有準備好時,不要心虛地接受超過自己能力的工作,而要虛心地先要求改進。

在人生的馬拉松中,厚植自己實力、品德、EQ與大愛,是受人尊敬的關鍵因素。在這個年代,唯一的不輸法則是:自己比別人學習得更快;自己比別人的自我要求更嚴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