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我去蘇州看一個投資案,會議開完,一位和我同行、我們北京辦公室的小伙子在離去的車上,劈頭問了我一句:「我們要亮劍嗎?」聽得我一頭霧水。細問之下,才知道繼「超女」在去年下半年於中國大陸掀起一陣收視熱潮後,另一部策畫多年的電視劇「亮劍」,也造成轟動,各地要求重播聲浪不斷。「亮劍」儼然已成為新一波大陸年輕人的精神象徵,並成為年輕人「往前衝」、「不怕吃苦」和「不怕難」的代名詞。
「亮劍」一劇以戰爭背景為題材,描寫中共八路軍名將李雲龍的一生事跡。小說原作者都梁表示,「抗日戰爭時期,李雲龍以機智和大膽的戰術殲滅日本正規軍山崎大隊等,因戰功卓著被稱為中國的巴頓將軍。」該劇經過5年製作與準備過程,去年9月播出後,收視率超過韓劇「大長今」達13.7%,成為中央電視台歷來最受歡迎的電視劇。而在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稱讚該劇後,新華社和《瞭望東方週刊》接連刊登以「新男性偶像」為題的封面故事。
「不服輸的精神」被激起
「亮劍」播出後對大陸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它不但激起年輕人「不服輸的精神」,也帶動新的愛國主義。「亮劍」精神甚至深入了各領域,從百度網站上隨便用「亮劍精神」搜尋,便可看到上萬條這樣的標題:「中國企業需要亮劍精神」、「新時代年輕人需要亮劍精神」等等,效應似乎還在擴大發酵中。
不可免俗的,我也入境隨俗成為「亮劍」的忠實觀眾。我最喜歡劇中最後一集一段有關「亮劍精神」的對話:「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多麼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第一劍,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死在對方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我們的軍魂,縱然敵眾我寡,縱然深陷重圍,我們也敢於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必勝!」
大家都知道大陸年輕人「積極」得令人害怕,想要成功,更近乎「吃苦當吃補」。在北京大學的未明湖畔,凌晨5點,天際猶暗,可看見很多學生拿著字典啃著一字一句的英文。大陸學生土法煉鋼的毅力,和台灣二十年前的五年級生所處的環境像極了,1980年台灣人平均所得雖較高,但與大陸現在的1300美元也相去不遠。大陸年輕人知道他們沒有時間麻木,物質的相對缺乏卻激發出在精神上拓展無限可能的亮劍精神,他們為實現夢想的努力,像極了在重複台灣的昨天。這是「亂世才能出英雄」還是「十年只為能亮劍」?兩岸年輕人差別的背後,我更覺得是那份亮劍自信的差距。
有自信者會從失敗中學習
一個有自信的人勇於嘗試新領域,能更快地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和才華,且更容易獲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樂,因為他不會時刻擔心和提防失敗。在台灣,很多人認為成功才能有自信,便不停地閱讀成功人士的傳記,希望從中找到自信的秘訣。甚至認為一個學生只要得了第一名,他便會有了自信;一個員工只要被提升,他一定會更自信。但我覺得這只是假象的成功和需要別人肯定才有的自信,不是真正的自信和亮劍精神。
台灣雖然沒有「亮劍」這樣的連續劇,但這讓我想起我小學時在電影院如何為「梅花」而淚流滿面、如何為「英烈千秋」中的張自忠自刎而義憤填膺。或許正是當年的這種氛圍,讓台灣的五年級生能擁有今天的自信與勇敢。
我一直相信自信的祕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國古諺︰「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長處,值得看重和發揮。我記得自己剛到美國時,課堂上很多英語都聽不懂,有一次老師問問題,我雖然不是很有把握,仍然立刻舉手並正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時美國老師的鼓勵和同學的認可給了我自信。我開始告訴自己,我有天分。那時,我特別想把英文學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學習更多的知識,這種教育模式也幫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說他從小就「相信我是最聰明的。即使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常常不如別人,但我還是對自己說︰『我能比別人做得好。』」我發現天才的全部祕密,其實只有六個字:「不要小看自己」。人一旦有自信,又豈會害怕亮劍?
很多人喜歡問我關於兩岸年輕人的差別,我真的覺得台灣年輕人要更有勇氣嘗試新的事物,不要害怕失敗而不敢亮劍。當然,大家可別只憑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敗的事。但當你畏懼失敗時,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麼?最壞的下場又是什麼?你不能接受嗎?而且,有自信的人會從失敗中學習,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做什麼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信。
因此,不要畏懼失敗,只要你盡了力,就應為自己的勇氣感到自豪。而台灣的年輕人只要肯好好的從台灣經驗中培養自信,相信必能在即將來臨的新世紀中,勇敢而堅定地「亮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