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助人的火車,就要出發!

慈濟志工曾嘉宏

陳杉杉
user

陳杉杉

2006-03-01

瀏覽數 3,150+

助人的火車,就要出發!
 

頂著30多度的高溫,慈濟志工曾嘉宏照例起了大早,準備開始他在薩爾瓦多(Salvador)的一天。拿出一整條吐司、半打雞蛋,煎煎炒炒配白開水全吃了下去。這早餐可得吃撐,因為下一餐「大概是十四、五個小時之後吧!」

2001年1月,中美洲薩爾瓦多發生芮氏規模7.6的大地震,造成上千人死亡、至少十五萬棟房屋毀損,估計薩國六百萬人口中,每四人就有一人成為災民。當時,14歲就移民美國的曾嘉宏,是個意氣風發的大學資訊科系畢業生。「看到電視畫面之後,我自問,能為災民做什麼?」提起行囊,他放棄當時資訊系畢業生在美國年薪5萬美金的薪水,從美國紐澤西(New Jersey)隻身前往薩爾瓦多,加入慈濟基金會國際賑災的行列。他在薩國長住一年,協助急難救助、義診,幫忙籌畫興建「慈濟村」,讓災民有安身的住所。

沒建築經驗,有助人熱忱

到薩國下飛機後,迎接他的第一句話不是Hello,而是「你會不會開手排車?」、「你認得路嗎?不認得就要強記!」他知道,賑災救人一刻不能等,於是咬著牙在夜裡練習開手排車、硬背強記薩國災區柔腸寸斷的道路,白天揹著幾十公斤重的米與物資進行發放。出生小康家庭的他,沒想過自己放棄了多少同齡年輕人的享受,「因為我實質上獲得更多!」

憑著一股做善事助人的傻勁,他朝著夢想勇往前進,然而,在異鄉的挫折也不少。因為薩國人民工作、生活步調都很緩慢,蓋起房子的進度能拖就拖,「不能發給工人月薪,只能發雙週薪,如果發月薪,工人下個月就不來,全跑去喝酒了!」他回憶。但是災民居無定所,一天也拖不得,所以在加州長大、會說西班牙文的他,角色轉為替其他志工居中協調,跟建材廠商溝通,天天追著工人緊密控管進度。沒有建築經驗的他,「一開始被唬得像二楞子,」曾嘉宏說,還好身邊有許多賑災經驗豐富的慈濟志工,一路帶領,讓他在最短時間內急速成長。

而這股「做,就對了」的傻勁,長久累積之後,也化為豐碩的果實。慈濟村工程進行當中,某天突然下起大雨,眼見房子打好的水泥地基可能會毀於一旦,曾嘉宏二話不說拿起塑膠帆布,「能救多少就救多少,」冒雨踩進泥地搶救一週的工作成果。結果,原本冷眼相待的當地工頭與工人,竟然也帶頭幫忙拿起帆布遮蓋地基。「我那時真的體會到,行動是有感染力的!」他說。

貧村展生機,成果變夢想動力

異國志工的熱忱, 融化了語言、文化的隔閡, 震後七個月, 重災區薩卡哥友村(Sacacoyo)第一批上百戶的「慈濟一村」陸續完工,接著還有鄉米可村(Chanmico)的「慈濟二村」,以及完整的診所、學校、活動中心、兒童遊樂場等設施,這兩區被薩國總統稱為「重建模範」。

原本兩個默默無名的偏遠村莊,居民原本沿鐵道或山坡地蓋違建,住的是泥屋或土磚屋。現在卻因為蓋好了設備完善的慈濟村,帶動周圍經濟活動,反而變成希望與生機的代表!這是曾嘉宏參與規畫、施工時,始料未及的成果,這個成果,也支持他繼續朝行善助人的夢想前進。

現在, 曾嘉宏選擇回到台灣經營貿易公司,因為時間彈性,才能繼續「做慈濟」。週日上午,台北市中山北路的聖多福教堂,或是台北車站的一隅,只要見到慈濟為外勞朋友舉辦的定期義診,就可以看到他用流利的英文介紹慈濟、當翻譯或活動主持人。「剛開始,肯留下來聽我講話的外勞朋友很少,現在我們的義診,已經有外勞朋友來當志工了!」

未來,曾嘉宏還有一個尚待實現的夢想。他要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租下一部設備完善的火車,請來醫護人員,從非洲北部啟程到最南端,「每站都停,為貧病居民免費看診。」從蓋房到治病,他要用最實際的方式,一圓助人的夢想。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