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炫耀性的消費
曾經在不同場合中,請教幾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這樣的問題:哪一本書(或者哪一個經濟理念)使你一生受益最大?費利曼教授(Milton Friedman)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克萊恩教授(Lawrence Klein)說:「比較利益法則」。海克曼教授(James Hackman)說:「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史蒂格勒(George Stigler)說:「國富論中的『一隻看不見的手』」。
自己的答案是:「路易士的經濟發展理論」。23歲到美國讀書的第一學期,選了「經濟發展」這門課,這是當時的「顯學」,也是1960年初學經濟最關心的一個課題。講授教授(Loyd Glover)的指定讀物中,要我們精讀W. Arthur Lewis教授的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這是我一生中獲益最多的一本書。
路易士教授在1979年獲諾貝爾經濟獎,即是因為他對經濟發展這門學科的貢獻。受這本書的影響,它使我從此以後研讀與推廣「貧窮的國家如何可以不再貧窮」。
在研讀過程中,有一個現象特別引起我的興趣:當一國經濟改善,每人所得逐漸上升時,人民受到其他富裕國家消費行為的影響,所增加的所得常不用於儲蓄,而用於購買炫耀性的消費品上,這即是當時出現的「示範效果」(demonstration effect)學說。一旦這種負面的示範效果擴大,缺乏資金的落後地區,就更難有資金從事生產性的投資。路易士教授最擅長分析文化與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看到了活力與反省
此刻讓我把「示範效果」做擴大與延伸的解釋,來討論台灣社會的現象。「示範效果」可能是正面的(如「企業捐獻」變成了公司文化),也可能是負面的(如學生作弊變成風氣)。正面的,稱它為「良性示範」(positive demonstration effect),它增加效率、公平、法治、正義、人道、大愛...;負面的,稱它為「惡性示範」(negative demonstration effect),產生了與良性示範反面的效果。
近年來在《遠見》雜誌舉辦的多項大規模調查中,我們發現一個令人鼓舞的「良性示範」現象:
(1)在每年舉辦的「二十三縣市競爭力調查」中,因為排名的競爭,使不少縣市不斷做了實質上的改進。
(2)在每年公佈的「神秘客服務大調查」中,因為有入圍與排名的比賽,服務業者的工作態度也有顯著改善。
(3)在每年舉辦的「企業社會責任獎」中,更明顯的發現眾多企業逐漸將「企業責任」納入公司文化與公司決策。
地方首長與企業界的這種力爭上游與不服輸的精神令我們感動。是的,縣市長有民意與選舉的壓力;是的,企業有賺錢與討好顧客的誘因。正是這些壓力與誘因,市場機制與民主政治才能運作。這使我們見證到台灣社會的活力與自省。另一方面,有些政治人物,即使有強烈民意的反對,仍我行我素;有些企業,即使獲利豐厚,仍不重視正派經營。他們是良性示範的冷感者。
(三)局外人
當台灣的企業重視公司形象、社會責任、正派經營、自創品牌、創新領先及這些綜合效應時,「良性示範」就會像滾雪球般地出現,台灣社會就會往上提升。
另一方面,令人憂慮的是「惡性示範」仍然四處出現:不顧公害的生產方法、不顧消費者安全的仿冒產品、缺少操守的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不入流的煽情媒體....,不論是由於法令的漏洞、罰款的不痛不癢、特權的庇護、競爭的壓力,他們都擴散了負面的人性,做了惡性的示範。
在全球化過程中,台灣的企業與人民要能在世界上受人尊敬,只有一個選擇:主動積極地做「良性示範」者;最壞的情況是知識工作者不能做「良性示範」的局外人,更不能做「惡性示範」的參與者。
一旦是局外人,不論是企業家或政治人物,遲早必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