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6日, 美國加州橡樹谷颳起了當地著名的聖安塔風,這場風瞬間極速高達每小時三十二公里,打亂了當時正在球場內爭取 PGA(美國高爾夫職業賽)資格球員們的步伐,但對於從台灣前往美國圓夢的高爾夫球名將林文堂,卻因為這場風,而在橡樹谷球場第十八洞時揮出了一號木桿三百九十碼,他職業生涯的最遠成績。
這一球讓林文堂順利晉級PGA資格賽第二關,也讓他離PGA的夢想更接近了。儘管,其後在佛羅里達舉行的最後關卡未能躋身前三十名取得PGA入場券,但林文堂仍得到了PGA Nationwide「半卡」(一半的參賽權)資格,成為繼高爾夫球選手陳志忠於1987年獲得洛杉磯公開賽冠軍之後,少數有資格向PGA叩關的台灣選手。
對首度挑戰PGA的林文堂來說,這是他距離夢想最近的時刻,明知道與外國人競爭不易,甚至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這次叩關之行讓林文堂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我倒是想看看自己輸人家多少。」林文堂這麼說。
但是,對林文堂來說,是不是加緊腳步今年再度努力爭取資格,反倒不那麼重要,因為林文堂知道自己要什麼,「我不為別人打球,我只為自己打球。」他肯定地說。
嚴格的高球家教
林文堂出身於新竹新豐球場,父親林佳曾是國內知名的高爾夫球選手,叔叔林吉祥在台灣高爾夫球界更有「巨砲」美名。新豐林家可說是台灣高爾夫球界的一大勢力,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林文堂4歲便開始打高爾夫球,一打打出了天分與興趣,也打出了自己的世界。
坦承從小根本沒在念書,「名字只是放在學校」的林文堂,真正接觸比賽就是小學五、六年級,而高中時期,他便拿下了菲律賓總統盃個人組冠軍,光是代表國家出國比賽就讓他獲得學校三十幾個大功嘉獎。
1997年,林文堂退伍後轉入職業,開始他的高爾夫球生命之旅。首戰冠軍就在地主新豐球場拿下的,當時在鄉親父老的期待之下,又面對了重量級選手林根基等人,林文堂心裡的壓力極大,但拿下後,他的高爾夫球之路一路順遂,從國內三大賽事常客,到亞巡賽種子球員資格,林文堂的高爾夫球之路,走得順暢。
「台上十分鐘, 台下十年功」,在風光的成績背後,其實更多的是不斷地訓練以及磨練。小的時候,林文堂跟著國家代表隊訓練,那時早上4點就被叫起來跑步。大一點後,他更培養了每天早上5點就起來練球,一直練到天都黑了才回家。有次,甚至打到球場的燈都關了才回家,回家吃飯連筷子都拿不動,「每天不斷地練習、調整,重複同樣的動作,就是一個高爾夫球選手生活的寫照。」林文堂說。
求勝的超強後座力
連比賽的時候也是這樣,陪同林文堂前往美國參加PGA資格賽的HOPE高爾夫希望工程助理蔡勇旺說:「他真的很專注,在美國比賽快兩個月的時間,他每天不是出場打球,就是每天規律地練球,即使不能練球的時候,他還是拿起PSP(PlayStation Portable,掌上型遊戲機),用裡頭的高爾夫球軟體做揮桿練習。」
「因為意志力、責任感,還有不斷想要突破的心情,讓我在PGA時不想太多,就一直往前前進。」林文堂說。長久培養的專注、意志力,讓林文堂對於其他活動都不會「放逸」自己過久。而超強的抗壓性,縱使在落後的情況下,維持平常心並在最後的關頭迎頭趕上,也是林文堂致勝的特質。
「人家說我是高梁酒,那種後座力很強的。」林文堂說,去年底的星願盃,當時林文堂剛從美國帶傷回來,碰上了難纏的對手呂偉智,最初九洞林文堂落後五洞,但從十六洞開始卻贏呂偉智六洞。當現場觀眾都覺得大勢底定了,林文堂就是有辦法後勢逆轉,在低潮的情況下保持著內在的信心,在重圍當中突破出一條活路來。
「運動選手就是要肯定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如果你在比賽時恐懼對手,就贏不了。而我的個性很衝,在球場上的氣勢就比別人強,所以我在打球時會保持這種衝勁,不管你多有名,我都要擊敗你。」這是林文堂對自己在球場上的觀察,上了球場,林文堂如同充滿氣的球;但下了球場,他的個性馬上180度大逆轉,他不會為了求勝,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不為別人的期待而活
雖然未能順利取得PGA入場券,面對贊助廠商的期待以及媒體朋友不斷地鼓勵,高爾夫球界對於林文堂未來的目標充滿期待,但林文堂卻不願將這些期待化為自己打球的動力。
「我希望打球是為自己打的,不是為別人。」林文堂斬釘截鐵地說,在世俗的價值來看,更上一層樓是每個人不斷努力的目標,但走過了一個山頭後再看未來目標時,林文堂卻有完全不同於一般人的想法。
「我想為自己打球,我不希望別人控制我的生活,雖然打球不一定能賺很多錢,但我寧可用這樣的金錢去換取我的生活,能夠常常陪伴太太、孩子。人家也常說,十個富翁希望用金錢換來的卻是與孩子一起成長,而人生這樣就夠了。」林文堂說。
也因此,在PGA資格賽第一關晉級之後,林文堂說什麼也要回到台灣為6歲大的兒子慶生,「當時在美國,電話裡聽到兒子跟我說:『爸爸,你趕快回來!』說什麼我也要遵守諾言回家一趟。」林文堂感性地說。
人生的道路如同一座座的山頭,過了這山頭遠望著下一個山頭,但林文堂知道此刻的自己要什麼,因此他也規畫三年後,如果成績不能繼續保持顛峰,也有隨時引退幕後的打算。
「很多人跟我說你才30出頭,談退休還太早,但我只為自己打球。我不想慢慢退下來,我只想在巔峰上退下來,但我退下來,我會把技術教給下一代的人,只看他們能不能學得起來。」林文堂說。
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直到「看山還是山」,比起同年紀的人,林文堂因為10多歲開始就被人「老師、老師」地叫著,因而顯得老成許多,但攀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峰後,現在的林文堂很清楚自己還可以追求什麼。
「不是每個選手都有成就的,只看你有沒有把握那個機會, 而機會可能就只有那一次。」林文堂有感而發,但對於未來,他可是篤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