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收到每年的保費通知單時,能否搞清楚上面白紙黑字寫的是什麼?利息與分紅的差別在哪裡?
我們就像文盲到火車站搭車,即使看不懂文字,只要聽車站的廣播以及車長的指引,就可以搭上正確的車次。但如果廣播器壞了呢?如果車長搞錯月台了呢?我們非得等到危機發生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多麼依賴他人,根本無法自助。
理財不一定得是天才
我們常自以為聰明,事實上卻是理財文盲,更糟糕的是,我們也甚少了解其他的金融產品。市場上的金融產品暴增,令消費者眼花撩亂。過去只有簡單的定存、房貸和購屋基金,我們現在則得在一堆海內外投資產品中打轉:股票、基金、不動產基金、退休基金、選擇權、債券等等。難怪這些財務文盲每天昏頭轉向,老實說吧,你是不是有一種覺得理財很難、很煩的負面感受?
其實,正確或錯誤的理財方式,跟智商一點關係也沒有。許多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對錢卻一點概念也沒有。他們共同的問題就是:過度自信,而使得所有的理財計畫都落空了。
我們都是理財文盲,所以我們需要車長的指引,讓我們在複雜的車站中不致迷路。理想的情況是,每個人都應該能夠像大企業一樣規畫自己的財務,做出條目分明的收支表與資產統計。財務分析師羅曼(Volk-er Looman)指出,許多顧客很久都沒計算過自己的收支情況了,理財的首要步驟就是,仔細分析自己的財務現狀。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擁有多少,就不知道自己需要甚麼。
別讓無知成為弱點
過去幾年中,全球的金融商品種類迅速增加,而這些金融商品的「推銷員」當然也像滾雪球般暴增。這些產品的鍛造廠不斷發明新的理財商品,所以也就需要更多消費者來購買。最好的顧客就是小額投資人,因為他們常搞不懂問題在哪裡。
事實上,金融機構主要是維護自身的利益。原因當然很簡單:在從事股票或基金交易的時候,銀行賺的都是顧客買進與賣出的手續費。除此之外,銀行的廣告都會試圖去打動每個理財文盲的心,它的意思就是,理財基本上就是一件煩人的事,最好請人全權處理,自己再接受一切。
但我們這些理財文盲根本無法察覺到其中奧秘,我們還在為了能購買到顧問推薦的基金感到高興。我們總得等到好幾年後,花費一番苦心計算其他基金的價值成長後才會發現,我們原來可以用同樣的資本投資在其他更好的基金上,並得到更高的獲利──但很少人會這麼驗證。
許多人都覺得,承認自己對理財的無知是一件非常不光采的事。沒有人喜歡承認自己的弱點,也沒有人願意顯露自己無法處理財務問題。而且,人們通常喜歡用錢來打造自己的社會地位──把股票的損失隱藏起來,只炫耀自己是個理財專家。
相反地,有些弱點我們卻常常胡說八道:「我對數字最沒辦法了!」、「我在學測時的數學全部是抄來的!」聽起來還十分驕傲的樣子,最常在聚會時拿來消遣的科目就是數學了。可是,我們沒發現,雖然理財也跟數學有點關連,但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許多理財的推銷員,最喜歡在這種敏感的地帶發揮其戰略效果。專業的金融業者到家裡拜訪時,會用最嚴肅的態度,在一個小時之內把我們的財務情況檢視一遍。然後告訴我們,只需要這個保險和那個基金,而它就是最完美的財務組合了。計算?不需要吧!自己思考?專家幫我們做就好了!
至於當最後的成果並不像金融業務員當初承諾的那麼理想時,就只能自認倒楣了!
不過,現在的情況是,理財知識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的必需品。事實上,理財應該是更深入的話題,例如,應該跟銀行顧問討論哪些問題、某個朋友的投資秘訣、應該如何報稅和節稅,不只懂得如何貸款,更應該知道如何還款。今天從未聽過理財話題的人,明天就是理財文盲。
因此,理財是一項很重要的生活能力,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如果能愈早了解基本的理財觀念,往後就愈容易做正確的決策。理財知識也愈來愈重要:經常換工作,不同的工作契約與不同的薪資條件,這些也都和未來的退休保險有關,理財知識的必要性在此凸顯無疑。
三種態度擺脫「錢盲」
理財文盲需要三件事, 第一,對自己的批判力;第二,對社會保險與一般金融商品的基礎知識;第三,對提供任何協助的人,先抱持「必要的」不信任態度。
每個人都應該理性地評斷自己的財務狀況,現在的決定都會影響未來的生活。同時,如果對社會安全體系沒有基本的了解,例如退休保險、失業救濟、生病與照顧理賠,那麼理財就沒有意義。再來就是必須了解金融商品,但這不代表必須跟著流行的金融商品跑,其實我們真正應該學的是關於貸款、保險與股票的基本概念,了解其運作方式與可能造成的正負面後果。最後,面對任何顧問都抱持著「必要的」不信任態度,這是幫我們在複雜的金融世界存活的第三種重要能力。
其實,理財的第一步並沒有那麼困難。而且在人生的階段中愈早接觸這些概念, 就愈容易成功。我們都在進行一趟朝向固定目標的旅程:為了年老而儲蓄、為了買房子籌款、為了保障家人的生活...問題是,你能安全、順利地抵達目的地嗎?我們雖然還是理財文盲,不過,我們應該可以想辦法自助。關鍵在於,多談談錢和理財吧!好好思考錢的問題,我們必須意識到,沒有耐心和軟弱的意志都會導致嚴重的失誤,而且也很容易重蹈覆轍。你不一定非得一直當理財文盲不可,就像著名的經濟學家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所嘲諷的:「笨蛋遲早都會被錢所棄!」而理財文盲就是貧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