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李安,其成功的背後有兩雙手,一雙是默默為他扛起生活重擔的「牽手」,另一雙則是當年未成名時,協助他完成拍片心願的「推手」——資深製片人徐立功。
李安曾對徐立功說:「要不是當年你在製作關係上那麼願意幫助人,就不會有今天小有知名度的李安。」事實上,不僅是李安,國內著名的導演從蔡明亮到林正盛,談起徐立功總是充滿感激之情。蔡明亮曾坦言,他的人生是因為徐立功邀請他拍攝《青少年哪吒》而改變的。
對人跟劇本都獨具慧眼
徐立功慧眼獨具,不只展現在人的身上,他對劇本也有獨到的眼光。五年前,創下公視開播以來最高收視率的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以及後來相繼製作的「橘子紅了」、「日出」等轟動一時的文學大戲,都出自徐立功的手筆。
事實上,李安和徐立功的相遇,中間還有一段插曲。當時原本有一位大企業老闆願意投資李安的劇本,但為了票房考量,希望李安修改《推手》的劇本,增加爺爺與孫子學習中英文的笑點,而不是把重點擺在老年人的黃昏之戀。
但是李安無法接受,當他找到徐立功,又得到徐立功的贊助時,李安問他:「你為什麼要拍《推手》?」徐立功回答說,《推手》這部劇本有種種吸引人之處,李安聽了覺得徐立功不是那麼市儈氣,才答應彼此合作。
這一合作就激盪出燦爛的火花,當時轉任中影公司副總經理的徐立功負責在後方保障李安拍片資金的順暢,讓李安順利拍片。在拍片過程中,不斷有人質疑徐立功的眼光:「大家都說年輕人的愛情都沒有人看了,怎麼會拍一部老頭子與老太婆的黃昏之戀?」當時徐立功也頗為激動地回答:「老頭子、老太婆不是人啊?他們不能有愛啊?非得每部片都要看到男女接吻上床嗎?」
因為不服氣, 所以就更加支持李安,後來拍第二部片子《喜宴》,當時民風保守,對於同性戀題材尚是一個禁忌,李安又問徐立功:「別人說拍這部片子會丟官,你不怕嗎?」徐立功這次更堅定地回答:「你都不怕我還怕嗎?」結果,兩人再度成就一部好電影。
看待創作心胸開闊
徐立功談到他與這些共事過導演的種種,語氣盡是謙虛,他頻頻說就因為自己不是專業出身,只是一個在戲劇上尋夢的人,然後又因為運氣好,所以可以不斷碰到這些好導演。追根究底是他包容性很強,即使是李安或是蔡明亮各有各的型,徐立功都照單全收,讓他們容易發表自己的想法。徐立功說:「一個人如果很有自己的主見,就很難聽取別人給他的意見。」
不過,這並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喜好。對於創作,他還是比較傾向帶著一種有距離的美感來看待,所以當蔡明亮執導的《天邊一朵雲》邀請他來看首映時,徐立功笑著說,他找了一百個理由躲掉,「因為我不敢面對啊!」徐立功哈哈大笑地說。他跟蔡明亮說:「如果我去了媒體一定會問我的意見,我如果說這是一部藝術電影,那會害到你,因為觀眾不想看藝術電影;我如果說它是一部色情片,可能對你的票房有幫助,但是又等於打了你的耳光。」
雖然如此,他很讚賞李安與蔡明亮兩位才子惺惺相惜的情誼,彼此尊重,也互相幫忙。「我想是物以類聚吧,我們這一群聚在一起的藝術工作者,都對創作有很大的熱情。」所以一個牽引著一個進入這個創作團體,知名幕後編劇家王蕙玲就是在寫完「人間四月天」的劇本後,受到李安青睞,開始編寫《臥虎藏龍》。
對於李安的成功,在戲劇界多年的徐立功指出,很多創作者都是孤芳自賞型, 只想表達自我的創意,「但是李安不是,他很怕剝削工作者,但又很喜歡擁抱觀眾,這就是他成功的地方。」徐立功觀察。
李安幾乎所有的華語片都是與徐立功合作,也都締造亮眼的成績,外界都滿懷期待他們繼續趁勝追擊,籌拍《臥虎藏龍前傳》之類的電影,但是徐立功已經打消了念頭,因為他和李安決定不強求,眼前當務之急反而是如何幫助國內的年輕創作者。
為戲劇功成身不退
前不久,李安回台參加總統的授勳儀式,返美前徐立功到李安下榻的飯店聊天,李安說,這幾天他在台灣看到台灣的創作環境,看到很多年輕創作者有志不能伸的痛苦,他想幫助他們把台灣的電影做起來,但是靠他個人的力量不夠,於是詢問徐立功:「老闆(李安都是如此稱呼徐立功),你是不是還有當年幫助我的熱情與對戲劇旺盛的企圖心?」徐立功說,這一段話給他很好的啟示,除了李安、蔡明亮與侯孝賢等知名導演外,後面接棒的年輕人是誰?
這就是今年已經63歲的徐立功之所以繼續在戲劇界耕耘的原因,一種社會責任未了的使命感。「如果我功成身退,這些年輕朋友怎麼辦?」即使體力已大不如前,他還是繼續支持一群熱情的創作者,從電影到電視連續劇,他的加入對年輕創作者來說,就是一種最好的鼓舞。
因為看到太多年輕創作者片子還沒開拍,就矢志要拿下各種國際大獎,徐立功常對年輕朋友說,李安當年拍片時,從來沒有想過拍片是為了要獲得國際大獎,他只是說他想說的話,做他想做的事,讓觀眾了解他的情感是什麼,如此簡單。所以他都要求這些年輕人,如果真想拍片就要先感動自己,「自己感動了別人一定會感動,否則拍得再好也只是不錯而已。」這是徐立功的肺腑之言。
徐立功就像一個親切的長輩,他笑咪咪地聆聽就是給予對方最大的激勵。雖然現在很多創作者有些本末倒置,在創作形式上花大錢求技術,卻忘了好的戲劇還是得奠基在紮實的內容上。
但是對於國片,徐立功還是樂觀的,因為他從不放棄,總是願意駐足在創作的道路上,陪伴需要他的年輕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