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覺得工作不快樂,到底是我們把工作的快樂交給別人,使別人讓我們不快樂,還是工作讓我們不快樂?其實快樂是可以自己決定的,工作快樂的動力怎麼來?方法有什麼?30講堂特別邀請嘉裕公司副總經理溫筱鴻,以及台灣eBay策略長陳仁彬,分享他們快樂工作的祕訣。
首先,認識自己
溫筱鴻(以下簡稱「溫」):我從事時尚、行銷、公關等行業已經有十六年的時間了,這些日子以來,我學到很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叫認識、了解和定位自己。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來來飯店當禮賓公關,那時候我就知道自己的行銷和英文比同學好,於是就去當公關。但是我畢竟是念服裝設計的,所以到美國進修時,就希望有一天可以再回到服裝時尚的世界。於是,從美國回來後,為了跟時尚扯上關係,就在《BAZAAR》、《COSMOPOLITAN》雜誌工作,從業務一路走來,再到《ELLE》雜誌,以及做到樺舍公關總經理。所以我深信「滾石不生苔」,因為我都投注在時尚行業工作中,後來也創造了自己的公關公司,做了快八年的時間,直到現在到嘉裕公司擔任副總經理的職務。
陳仁彬(以下簡稱「陳」):求學過程一直走在美術的道路上,一度非常想要當專業的藝術家。但是我血液中還有一份對科技和商業的愛好,我想要當個企業家,能夠有足夠的power來影響社會。因此在大學時,雖然是念應用美術系,但我很積極地涉獵電腦、科技,自己自修程式設計、程式繪圖,從那時開始就種下未來的幼苗。
後來我自己存夠錢到英國念了一個科技碩士的學位,畢業後,可能因為我有純藝術的背景,便被英國的SONY錄用,設計play station的遊戲。在SONY工作五個月後,收到新浪網創辦人寄給我的信,希望我到矽谷去工作,當時就這樣一腳踏進網路的領域。2000年時我回到台灣接受創投公司邀請,擔任一家搜尋引擎公司的執行長,run了十八個月後再賣給我前一家公司,待了三年之後,我決定休息一整年去旅行。回來後跟eBay進行長達三個月的面試,就被僱用為策略長。
最重要的,熱情
溫:人生的工作歷程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熱情。而認識、了解和定位自己這個關鍵點愈早發現,就會愈早知道方向在哪裡。當然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因此當變化來臨時,懂不懂得掌握機會,就非常重要。
我一路以來做了那麼多的雜誌或公關工作,但關鍵是在種種時刻,是否有所堅持。當業務確實賺的錢比較多,但我告訴自己,如果今天要再踏另外一步,這些東西一定要捨得。於是我向老闆爭取機會去做行銷、公關這方面的工作,只要給我這個機會,即使薪水減一半我也願意。我的想法是,反正我也是從零開始,任何時刻願意讓自己歸零,接下來的一切就會覺得是多出來的、是賺到的。用這樣的想法去面對的時候,就能迎接各種挑戰。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很拚地在做每件事情,並且創造自己的價值,也就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陳:在整個歷程中,如果我們能夠發現某些值得讓自己燃燒生命去追尋的目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最早有這樣的感覺是在我學習美術的時候,常常會讓我一頭鑽進去,做到半夜忘記時間,在我十年的創作歷程裡,我常常覺得那個狀態是我最快樂的時候。一直到我去矽谷工作的那段時間,我又有同樣的感覺,當時是一個網路的時代,很多年輕人很有熱情地在做一件事情,我跟我的創業夥伴經常工作到半夜。因為有那樣的競爭氣氛、有那樣的目標投入,我覺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此每個人要在生命歷程中找到一個讓你投入燃燒的目標,只有真正打從心裡面的信仰,才能讓人快樂投入。
無論如何,樂觀
溫:工作遇到挫折時,除了比別人多盡幾分力,抗壓性和EQ值也決定你能否度過難關,而直接挑戰挫折的膽識,則是真正讓你脫穎而出的關鍵。樂觀的個性也會影響命運,在做或承受每件事情的時候,我都會想說,我現在還有機會做這些事情,這樣想就會感到很幸福。
時間的運用上我已經發揮到極致了,但這是經驗的累積,任何事情和工作都會留下痕跡,如果拿捏得當,就能充分做好時間管理,也就能靈活應用。
陳:「把吃苦當成吃補」,這句話對我一直很受用。當我發現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是其他同學的一半時,覺得很懊惱。但我也發現我的工作時間只有他的三分之一,也因為這樣,我開始去接很多我擅長的多媒體案子,結果竟也有兩份全職的薪水收入,而可以出國去念書。懊惱經常都會出現在我們的腦子裡,但是不要太執著於這個懊惱,像是在辦公室裡,不受重視、地位低落都是常態,但我就趁機學習謙卑,姿態放低認真做好事情,沒有一項責難會持續太久的,過了之後就會海闊天空。
因為無法在同一時間做兩件事情,我對時間的應用是傾向於「預先運用」,也就是用行事曆將事情安排好,再好好按部就班,提早規畫schedule絕對是重要的。
最後,做到出色
溫:30世代是人生地圖中最重要的一段,找到目標之餘,很重要的事情是一定要有專業知識,並且要懂得堅持,沒有事情是不辛苦的,但是一定要始終如一。專業知識具有核心競爭力之外,自己的面向也要擴大,比如業務也要連結到行銷或公關,因此常識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才能有勝出的優勢。
陳:當初經過四年的創業歷程,啟發我的就是,一定要有某件事情是出類拔萃的,不管是專長、工作,即使是品味也好,都要跟別人不一樣,只要能出頭,就是你的強項。有了競爭利器後,要盡早培養國際觀和語言能力,才會有制高的競爭點。此外,「教養」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這對台灣工作者是很傳統的優勢,在競爭之外,應培養自身謙虛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