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化學家絞盡腦汁不斷投入研究「萬能的溶劑」,希望可以發明迅速溶化任何物質的液體。有一天有個農夫不請自來,凝視兩位化學家一陣子之後,忍不住開口詢問:「那是什麼東西?」化學家自信滿滿地回答:「我們在研究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可以溶解任何東西的液體。」於是農夫似乎很佩服地說:「噢,那真是了不起啊!不過,這樣的液體到底要先放到怎麼樣的容器處理呢?」
「......」
看見盲點力量大
像以上這種狀況,有時會被人戳破盲點,於是就會有一種跌破眼鏡的感覺。因為之前明明覺得自己已經思考得非常周到了,不解其中到底是弄錯了什麼,而讓自己陷入盲點。
「盲點」的結構在生理學上是一清二楚的。人類的視網膜上遍布著無數的視細胞,但視神經通過的地方則沒有視細胞。所以只要不移動視線,就會有看不見的部分存在。也就是說,只要持續凝視一點,就會有盲點出現。
這似乎就明白指出我們的「盲點」──愈熱衷某事物,視野就會變狹隘。若堅持在某個想法上,就會看不見其他事物。那些應該就是衍生出我們的「盲點」的原因。
若逆向思考的話,完全接受現實的人,以及從各個角度來看待事物的人,都會立刻察覺到盲點。「不要拘泥於常識或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要只是以表面來判斷事物,也要觀察另一面或是看不見的部分」、「試著拋開自己對於一切的認定」,擁有這些想法的人,通常都是會注意到容易被忽視的盲點的人,也就是具有「盲點力」的人。
有盲點力的人, 不會失去好奇心,因為從各個角度來看待事物,就像是小孩第一次拿到玩具時一樣,可以感受到許多可能性。因此,具有盲點力的人並不會被困難所苦。大多數的人即使在受挫、失敗的時候, 也能重新思考, 並享受「還有方法啊」的解決過程。
所以, 具有盲點力的人是很開朗的,不管是怎麼樣的逆境,只要稍微換個角度,就能發現自己的樂趣或幸福;或者是再怎麼樣順利,也不會輕忽或自傲,而是會享受自己的人生。這種人真的是非常開朗樂觀,具有盲點力的人,不管在任何時候,也都是生活豐富、怡然自得地享受人生的高手。
培養「盲點力」不求人
大多數的人累積了「從沒嘗試過的經驗」,然後漸漸成長,愈是乖乖聆聽雙親、師長或上司的話的人愈有這種傾向。像是雙親、師長或上司都會篤定地說「很危險」、「不行」、「不可以」、「做了也沒用」的話,而我們也只能遵從它。於是,那樣的人就會變成有常識的大人, 做了就會「危險」的事,做了也「沒有用」的事被大量輸入腦中,漸漸變成萬無一失的人。那樣的人存在了許多的盲點,這似乎是值得好好思考的事。
1. 養成肯定他人意見的習慣
類似的狀況經常出現在會議上。一個極富個性而獨創的計畫,首先會被經驗豐富的上司或資深員工給否定,然後再被其他員工指出細微末節的小缺點,即使最後被採用,也會變成比一開始的計畫更簡單而平凡。雖然不會讓人很不滿,但也沒特別滿意,就付諸實行了。不覺得這樣很無趣嗎?
也許會受到大家熱烈歡迎的計畫,在被許多意見圍攻之下,就演變成不上不下、不好不壞的結論。明明也許會有意外的盲點被人指出,但在調整意見的過程中,又會再度被導向曖昧不明的結論中。
因此這邊有個建議。當聚集在一起討論計畫時,要養成先肯定他人意見的習慣。「啊,真有趣!」如果你的情緒有一點那樣的反應, 就可以說:「嗯嗯,不錯喔。再說仔細一點。」大方地給予鼓勵。
到底有誰發言, 根本不重要。重點在那個計畫的趣味性, 因此如果覺得有一點點「趣味性」的話,就要讓它漸
漸膨脹。養成那樣習慣的人,就會經常從他人的想法中察覺到盲點。即使是提案者隨口說出的事,也會察覺到那裡正隱藏著解決問題的關鍵。盲點力可說是對萬事肯定的人才會具備的東西。
2. 盡量忘記自己是當事者
決定一個計畫要去執行的時候,人們總是會拘泥於結果──想要按照計畫完成、想要成功的結果。此時,負責計畫的人會積極地去執行計畫,也就是只專注一個目標。也因此,領導者容易會有盲點。
在這一點上, 不需負責的人就很輕鬆了。不斷推翻計畫、思考是否有讓自己輕鬆的方法,有時會突然想出意想不到的點子。這不是在鼓勵偷懶或敷衍,並非針對勤奮工作的態度,而這都是針對創意或構思的方法,是培養盲點力的關鍵。平常的工作只要確實執行即可。
因此在解決課題時,盡量忘記自己是當事者。即使你感到困擾、直接面對問題的是你自己,也不要認為去解決問題的只有自己。應該要用旁觀的心情,忘記自己是當事者。
這對於從狹隘的想法中抽離是很重要的。因為認為直接面對問題的是自己、解決問題的也只有自己的話,就會受限。
若你要去為他人解決問題,應該可以準備好幾個答案,這就是最大的證明。即使不是自己專門的領域,也因為用了那樣的心態,才可以輕鬆愉快地回答出隨時想到的事情。
也就是說, 只要成為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第三者,比起被五花大綁的當事者,更可以以自由的角度來觀察事物。這就是為什麼要鼓勵「不要太認真」的態度。因此,在一群人為實現目的而討論計畫時,絕對不要身處在問題的中心點,要捨棄歸納計畫、引導或給予定位的那種想法。
不如就跟著大家起鬨,試著提出不負責任、不正經的計畫吧!
3. 不要只從表象做判斷
在地圖上看到覺得很遙不可及的地方,一旦實際去接觸,經常會發現比想像中還要少一半的時間就抵達,或是發生完全相反的狀況。環顧世界也是一樣的。光是眺望表面,想著「真漂亮」、「好像很舒適」,一旦親自去體驗,有時會發現與外觀的印象出入極大。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覺得「好髒」、「好像很辛苦」的世界,深入其中後,有時反而覺得很舒適。
也就是說,若以外觀來判斷,我們不會發現盲點。深入其中一探究竟、珍惜實際感受的人,反而會察覺到各種盲點。不管人家說什麼也會去堅持、去實際體驗的人,盲點力就會隱藏在他的身上。
4. 讓自己遠離平均值
資料或平均值,只有對非得和大家一樣不可的人才有意義。若能察覺盲點的樂趣,那種數字也會成為尋找盲點的目標。
資料或平均值可以置換成「目標」,會讓你有不同的心情,「如果大家都是那樣,我要努力趕過去」,不如把離平均值很遠這一點,當作是自己的優點,「因為我做得到,所以我很了不起!」盲點力就是潛藏在這種樂天的性情中。
不過,資料或平均值到頭來都只是一個參考數據,世上有各式各樣的人,是把他們全部加起來後再用大略的數字算出來的。若採取其他看法,根本沒有人符合那個數據,這和即使取得人類身體的所有資料、算出其平均值來描繪人像,也沒有一模一樣的人存在的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