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晚年談到非營利機構(NPO),曾經擔心其最終結果可能會陷入一個無效率的泥淖管理中,原因就出於非營利機構靠捐款來運作,既沒有企業管理上的壓力,只能靠良心的壓力,但是良心上過得去與管理上是不是過得去,其實是兩個層次的問題。
不過,現在有一個新的business model在企業中產生,頗令人振奮,那就是志工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的誕生。如果純粹以行善的志工角度來看這個現象,把志工企業家當成是企業家去當志工,可能過於簡單。事實上,在我認為,這是企業新的精神所在,也就是志工企業家不純粹是志工,他是給予企業一個新的視野高度,一方面把高度拉高,一方面把寬度拉寬,他的對象是社會,把社會當成企業來做有效的經營。
過度效率也是種癌症
美國的阿育王組織(Ashoka)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他們的概念就是去捐助任何願意改變自己社區的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改革,也就是我沒有親自跑過去視察,我也沒有能力去改變一個我不熟悉的社會,可是只要你告訴我,你將要怎麼改變你的社會,提出完整清楚的提案,阿育王組織審核後覺得合理,就會幫助你實現。如果都按照提案上的計畫逐步落實,達到計畫上的承諾,阿育王組織就會再繼續提供幫助。
讓我感到振奮的是,終於有人提出,無論要改造自我或改造他人,其實都要有步驟與方法,這種方式與當年聯合國援助第三世界,或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慈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像我最近與公視集團的同仁們開會,我常告訴大家,我們不能只講說沒有愧對來自大眾給予的資源,又或者一句「無私心」就帶過,而應該要去檢視你的無私心是不是有結果、有效率,台灣現在已經有這麼多大量志工,這麼多人願意去行善,我認為這是下一個指標。
一般企業在訓練人才時,其實是在訓練一個非常具有功能的人,但如果企業要向上提升,就得開始重視品味與價值觀。企業家必須了解他的效率是為了達到這個層次,這個層次好比身體的免疫機制,如果離開了這個層次,很容易就得癌症。但如果效率過度也會是一種癌症,它會吃掉社會,當企業龐大到一個程度時,原來的好細胞因為過度成長就變成癌細胞。所以志工企業家非常了解他的企業效率不只是為了市場上的需要,更重視社會的需要。
放手管理、愉悅生產
在我看來,志工企業家與一般企業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放手。在《The Artist’s Way》這本書中,作者Julia Cameron指出創意的過程是一個放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控制的過程。事實上像阿育王組織為什麼可以擴展到全世界去,那是因為他沒有控制對方應該要做些什麼,又或者不應做些什麼,他反而是讓別人去做他想做的事,而阿育王只做的一件事就是檢視對方有沒有遵守承諾而已。
過去的20世紀是一個掌握型的管理,但是21世紀已經開始走上放手型管理的道路。我們從Google與維基百科(Wikipedia)就可以看出,擁有版權愈來愈沒有意義,未來所擁有的是社群,也就是一群在這裡共同生活的人,而所謂的business model就是因應這群人的需要而附帶產生的模式。如果這個business model裡面沒有愉悅的成分,他在未來的產業裡就成立不起來,就像是維基百科的背後,是一群人蒐集自己有興趣的資訊然後公布在網路上,大家都覺得這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所以才能成就如此驚人的成績。
話說回來,非營利的目標本來就比較高,因為你要改變的是社會。但如果我們把它降到比較個人的層次來看,當我們在從事非營利工作時,要記得拿效率來檢驗你的良心,檢視自己的良心有沒有生產力,因為良心也是可以隨口說說、各自表述的。
我想,志工企業家的概念是要讓大家更清楚,要達到改變社會的理想不只是純粹無我的付出,還要運用效率達到成果,現在已經慢慢可以看出這個現象的改變,雖然談不上波濤洶湧,至少已經起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