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志工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已經逐漸成為主流的名詞,這些人懷抱充滿力量的觀念,試圖改善人類生活,不是以獲利為目的,但卻希望藉由有效率的管理,將成果展現在社會、環保、貧窮、疾病等等問題的解決上。
台灣也是一個志工的大本營,在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的整合下,慈濟志工的足跡跨越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志工身影跨越五大洲、三大洋,只要有災難的地方,就可以見到藍天白雲的慈濟人。
當《志工企業家》一書作者、同時也是從西方社會力量的角度來觀察社會改變的柏恩斯坦(David Bornstein),遇見東方從感恩、尊重、愛的角度來轉化人心的證嚴法師,兩人激盪出對於東西方社會工作的精彩對話。
心要改變才能通過考驗
證嚴法師:慈濟幾十年來把義工稱為志工,義工是大家義務來投入,要看他的時間;但志工卻是要用生命全力去付出。所以,在戒律的要求之下,身為慈濟志工首先要接受培訓,並要守十種戒律;但志工背景卻不分宗教、種族、國籍。
柏恩斯坦:慈濟志工需培訓兩年,在這兩年之間,如何學習紀律?而在實現志業的過程中,你是否有遭遇過任何挑戰?
證嚴法師:志工有培訓課程,在上課的同時也要回歸社區,「做」與上課一定要並行,心要改變,才能通過考驗。
至於我的挑戰實在太多了,每一天都會碰到許多困難,在慈濟環境中,有「情」但也要「覺」,更要為社會人類承擔、付出。前幾天有位資深的環保志工在出門時發生車禍,我的心也跟著他的身體碎掉了,人家說「情關」難過,對我來說,「責任關」卻更難過。
慈悲心來自親身實踐
柏恩斯坦:比爾蓋茲基金會要我做一些研究,因為他們想知道怎樣跟這些志工企業家合作,來協助社會與政府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志工企業家》一書中的每個人都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有什麼環境可以讓人們心中助人的種子發芽?而慈濟怎樣讓不同國家、環境的志工共同發心?
證嚴法師:真正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讓他自己去做,付出之後產生感恩之心,那才是最深刻的。自己要投入,哪怕是聽得再多,只有感動、沒有行動力,再真誠的感動都無法實踐。
全球第二位富翁(華倫巴菲特)捐錢給第一位富翁(比爾蓋茲),這是智慧的象徵,他知道蓋茲能幫助自己去從事最正確的慈善工作,所以大家要用同理心去深入了解。先前也有人說企業家捐款是為了贖罪,但我真為他們抱屈。剛剛遭受海嘯之災的印尼,要不是有企業家與慈濟合力把愛匯集起來,印尼就沒辦法復原。也藉由這樣的付出,這些企業家因而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賺錢的目的。
柏恩斯坦:我們看到了慈濟人對於感恩戶恭敬鞠躬的身影,但卻沒有看到巴菲特對於比爾蓋茲鞠躬的景況,但顯然,比爾蓋茲五年前在非洲行善的活動,讓他從一個電腦工程師轉化成慈善家,這是對人類的一種關懷。
證嚴法師:你必須要自己面對、參與災難,感動的深度就會不同,但有了災難總是很不忍,但願天下都無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