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走在倫敦街上,如果你遇到熱情的倫敦人, 他們會用日文向你問好:「喔元氣!」現在同樣的情景,你聽到的是四聲不分的中文:「Ni Hao!」
今年5月,倫敦大學旗下的推廣教育部門急著找中文老師,這個學期他們新開了兩班初級中文班,東方語言課程負責人說:「突然之間許多人要學中文。」和以往不同的是,學中文的倫敦人不再只是懷抱東方情懷的大學生,或是和東亞有生意往來的商務人士,而是看見潮流的30世代專業人士。
史堤, 30出頭的機械工程師,曾經在新加坡工作兩年,回英國念完博士班,現在倫敦地鐵局工作,希望日後仍有機會到東亞工作,正在尋找交換語言的中文家教。麥克,也是30出頭,曾經在香港當實習律師,在公司調派回倫敦之後開始上中文課,一年後,如願以償地在香港的律師樓找到新工作。這群有世界觀的倫敦30世代,正期待在東方新世界施展他們的專業。
中文不只是工具,是橋樑
有興趣學中文的人還不只這些專業人士,更多人學中文的理由只是為了溝通, 這股熱潮具體展現在北倫敦的一個社區中文學校。這個假日學校以當地的華人家庭為主要服務對象,但這學期卻擠進了許多非華裔新生。許多完全不懂中文的「老外」家長帶著小孩來上課,自己也在成人班學中文。現在,中文學校裡有白面孔、黑面孔與黃面孔的學生,看起來像個國際學校。
以色列裔的艾瑞克上一年級班, 他喜歡唱中文「小星星」,唱得比廣東家庭的小孩還標準。說起讓孩子學中文的原因,30世代的媽媽說:「我沒有想那麼多,反正讓他從小熟習另一種語文和文化是好事。」因為每週陪孩子上課,艾瑞克的媽媽在學校開始學書法。
從年初到年尾,倫敦有目不暇給的華文活動。開春的「中國季」藝文活動讓倫敦人在地鐵裡閱讀中國詩、到博物館看上海電影展;秋季時,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上映,加上台灣電影展和攝影展,讓倫敦影迷見識當代華人電影,也興起對台灣的想望。9月底的「台灣節慶」活動,又邀請倫敦人喝茶、看布袋戲...輪番上演的華文藝術活動,讓倫敦人除了買Chinese Take away(外帶中國菜),還有許多機會大聲說:「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