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曾啟榮的路途上出了點麻煩。答應接受採訪時,他含糊地說:「我9點以前在瓜棚,下午2點以後在棚,你要來就來吧。」結果我到了嘉義, 計程車司機卻說:「我們有三個塗溝村(土溝村?),你說哪一個?」好不容易聯絡上曾啟榮,他讓我們別擔心,在村子裡的廟口等等,他一會就到。這一等,就是一個小時。
等待時,廟裡的阿伯送我們兩個鄉下矮棚子上自己長出來的火龍果,等得無聊到處走,發現曾啟榮舅舅家就在隔壁,他們熱心地遞來香瓜叫我們自己弄了吃,全是剛才從瓜田裡摘回來的。好不容易到了曾啟榮的家裡,又是一盤盤的香瓜待客,原來這小小村落裡有許多瓜農。
種田真好!
然而,願意留在村子的年輕人卻少了,整個村子,只剩下曾啟榮兄弟跟隔壁一兩個年輕人,曾啟榮高中時就打定主意哪裡也不去,他就愛種田。他說:「做田很好耶,很自由,沒人管。」21歲退伍後,曾啟榮專心在家種瓜,天天研究土地與瓜果的關係,三年後,他大膽跟父母提出要把原本隧道式的田改為溫室種植,還要改為直立式瓜棚,至少要投資300萬元。
曾爸爸以前可是苦瓜王,種的苦瓜又大又苦,但香瓜單價高,只要質優,身價馬上往上翻,父子倆合作改種香瓜。曾爸爸十分支持曾啟榮,他帶著種田人的憨厚說:「我們要重質要投資,瓜有甜比較重要。」母親則面帶憂慮地說:「這一投資就是300萬,當然煩惱,但孩子要做,就要支持他。」
架起溫室後,曾啟榮在瓜棚裡隔起一小區做研究,一下改良土壤,一下改動收成時間,再不就試試植株的間隔。沒想到短短三年間,他竟然種出台灣第一甜的哈密瓜。在2005年, 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舉辦優質安全洋香瓜競賽中,他獲得網紋紅肉瓜(俗稱的哈密瓜)冠軍,每一顆哈密瓜都重達1.5-2公斤,甜度17-18度。
提起那次得獎,他們一家人搶著說: 「我們的哈密瓜甜度有17-18度耶,是最厲害的瓜。」「今年年初在台北小巨蛋的農產展銷會,我們三天就賣了10幾萬元喔,別人是賣不完,我們是來不及賣。」那次得獎,讓曾啟榮爭了口氣,他成為最年輕的甜瓜王,也讓曾家爸爸媽媽驕傲不已。
稱王的秘訣
也不知道是不是太年輕就成王,曾啟榮看起來竟有點張揚,尤其講到種瓜果,他跩得讓人生氣,問他怎麼種出第一名的瓜?他誇張地揮揮手說:「拜託,這是秘密耶,怎麼可以讓你知道。」他說有很多農會的人來探密,他該教的也教了,還是種不好也沒辦法。他敷衍地說:
「種得好是因為北迴歸線經過我的田啦。還有,我的田三分沙地七分土,當然比較好。」其他的就是施肥,偶爾澆牛奶增加風味,一天巡田三次。「就這樣了,別再問了!」
他無論如何都不肯多說,但是當我們到鄰人的田地上閒晃時。透過溫室的細縫偷瞄別人的瓜田,意外發現那兒的瓜架太密了,瓜藤層層疊疊,而且成熟瓜子才剛摘下,又迫不及待種下新瓜,曾啟榮露出詭異的笑容說:「一般的瓜棚間隔都是20公分,我的至少要30-40公分。只有每片葉子都曬到太陽,瓜才會甜。」問他接下來是不是要種下一批甜瓜?他則語帶玄機地說:「我只有在季節對的時候才種,而且別人四十五天就收成,我一定要六十天才收成。」
張揚也好,害羞內斂也好,他畢竟習慣面對甜瓜,而不是鏡頭。他研究甜瓜時毫不懈怠的專注與投入,讓人感動,瓜棚裡溫度動輒30、40度,走上一趟,汗濕衣衫,但他從不抱怨。天微微亮他就進瓜田,直到9點太陽曬得稻田反光,他才回家。下午2點回到瓜田,繼續工作到天黑才回家。
早上巡田回家後,他一定馬上打開電腦,連線到果菜市場看看當日的行情,在讓人眼花的價格與數量中,其他瓜農的香瓜都只有一公斤100多元的價格時,他已經飆高到最高價一公斤270元。連請客人吃香瓜時,他都要拿出測量器不停地測試甜度,通常一般的香瓜甜度是13度,他的瓜最少14-15度。
成果一樣甜
難道,這一路上都沒有挫折嗎?香瓜雖然甜美,但連接果實與植株的蒂卻非常地苦,種香瓜也有苦的時候吧?但這一家人卻總是避談挫折,也許是鄉下人的淳樸與認份,讓他們只做不抱怨。只有一次,曾媽媽淡淡地提起有次颱風,把整個隧道式的塑膠棚給吹飛了,又笑著說:「還好我們溫室已經三年了,都沒事。」
曾啟榮卻突然插話:「我的瓜有在百貨公司賣喔。遠東百貨、微風百貨都有。」他的哈密瓜禮盒裡有兩個哈密瓜,要價1300元,在微風超市足以跟日本哈密瓜相抗衡。曾啟榮難得上一次台北,哪知道在微風廣場販售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他甚至連去都沒去過。
他不在乎台北的繁華,連母親要他娶妻時,他都說:「不要太漂亮的,要會做事的。」
對於我們的讚美,他開心地說:「種哈密瓜時,每一道網紋就是一片葉子變的,有沒有用心種,一看就知道。」他也不忘提醒我們,削香瓜時,一定要把蒂給削掉,不然就太苦了。他不愛說挫折,又怕人吃到苦蒂,只希望吃到他的香瓜的人,都能夠在甜膩的香氣中開懷大笑,就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