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那一行35歲的人都在做什麼?」三十出頭的年輕工作者聚在一起,總會好奇地詢問不同行業的朋友;我自己也常常被問到:「你們這行40歲的人都跑到哪裡去了?」好奇的背後,顯示一種對前景不明的疑惑和焦慮。35歲到40歲,彷彿就是一段職涯失落的地平線。
這種疑惑和不安,是這十年來特有的。再早十年出道的人,35到40歲正是他們職涯的黃金期:多年的專業累積,處理起工作上的問題已經游刃有餘;身處中階主管,更早已磨刀霍霍準備好接班架式。
然而,現在35到40歲的工作者,多年積累的專業,好像一夕之間破功了,對當下面臨的問題使不上力;雖然已躋身中階主管,卻愈來愈找不到自己在企業中存在的價值。
這是一個典範失落的年代。過去可以賴以為生、直線積累的工作經驗已經不管用了;未來可以做為指標、引領你職場前進的模範人物沒有了。
科技的日新月異,加上全球化的人力資源重組,使這群「失落的世代」面臨全新的挑戰,並加速兩極化。這其中最核心的挑戰就是「回應創新需求的能力」,有能力回應者,才能往M型社會的右端攀登;沒有能力回應者,職場價值將日益被科技和地球另一端的廉價勞動力取代。
在全球化的M型社會底下,漫長的職場生涯中,再也沒有人能一招半式闖江湖了;我們能依靠的,就只有不斷的學習而已。
台大園藝系、東京大學研究所畢業的陳谷嵐,學歷不差,但她曉得沒有人可以僅靠光鮮的學歷過一輩子,在進入寶僑後,她主動蒐集、閱讀相關書籍,甚至報名英國遠距教學課程。
如今, 36歲的陳谷嵐成為著名品牌SK -Ⅱ大中國區的行銷推手;有趣的是,她的職稱叫「技術行銷資深經理」,「行銷」加「技術」,正是一種「回應創新需求」的跨界新能力。
陳谷嵐說:「當能力更好時,會更能享受自己的工作,現在我就有這樣的感覺。」的確,比起過去一招半式就能闖江湖的時代,不斷的學習是辛苦的,因此,能不能享受工作,而不僅是作為謀生的工具,是「M型世代」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