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回歸自然,打破形式的框

浪人陶藝家 陳正川

瞿欣怡‧李芸霈
user

瞿欣怡‧李芸霈

2007-02-01

瀏覽數 3,900+

回歸自然,打破形式的框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1992年,陳正川第一次到三芝,那是個陰冷的冬天,也是他最愛的天氣,他喜歡秋冬的蕭瑟滄桑,做陶的朋友家裡安靜地燒著炭火,跟他所熟悉的世界恰好相反。

當時,陳正川的世界充滿喧鬧,他是個走唱的鋼琴師,從那卡西到鋼琴酒吧,天天跟喝醉酒的客人周旋。更早之前,他還是個軍人,國中畢業就去念軍校,十幾歲他就學會用臉盆喝酒。

退伍前三年, 該玩的都玩了,陳正川竟跑去學鋼琴,一放假就把自己關在一坪大的琴房苦練,一天練習八小時,媽

媽說:「手指早都硬了,別作夢吧!」他也不管。退伍後,他到中壢一帶走唱, 第一天差點就挨揍,他在茶室碰到剛從綠島回來的兄弟,點了他根本沒聽過的陽帆的歌,彈不出來兄弟就要掀桌,還好小姐解圍。之後,他辛苦走唱八年,練出好身手,出門不用帶譜,從歌仔戲到客家山歌全都會。

這種日子過久了,陳正川愈來愈厭惡,從三芝回中壢後,他買了二手電窯,學人燒陶,走唱之外的時間都拿來玩陶。

掙扎兩年後,他下定決心搬到三芝專心做陶,當時夫妻倆每月的收入加起來超過20萬元。此時,妻子挺身養家,每天花兩小時往返台北工作。幾年過去,有一天,他找到對的感覺了,等妻子下班回家,他說︰「妳以後不用去上班了。」

做陶讓人學會謙卑

做陶,改變陳正川的一生,他學會謙卑。從軍人到音樂,都是外放而可以透過意志力控制,唯有做陶,儘管在腦中構思許多,形狀也捏到自己認為的完美,還是得把一切交給窯,要放下對完美的執著,接受失敗,也接受意外的驚喜。

山裡的日子很快樂,夫妻倆夏天時受不了熱,就跳進冰涼的溪水裡泡個十分鐘,回家後可以涼爽整個下午。陳正川也開始寫草書,透過毛筆字他看見自己的張揚,然後修掉浮誇的自己。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東西完美到過分時,我不敢接近它。」陳正川說。走過狂放少年與走唱歲月,他現在最想回到孩子的狀態,揚棄好不容易習來的技法,讓陶器也回到自然。握著他的陶杯,就像握著一顆溫潤的石頭,這石頭竟然張口呼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