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有知識的人?還是,你只是一個消息靈通者?
每天,我們透過瀏覽大量資訊來更新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但是,這些零散資訊的更新,累積的不是知識,只是過多的資訊。沒有意義的資訊,累積再多,頂多讓你成為八卦專家,卻沒有辦法讓你學習如何去深思考。
什麼是深思考?就是有邏輯性的思考,而知識,正是培養邏輯性思考最好的搖籃。只是,每天我們花在各種琳瑯滿目又方便的瀏覽器上愈多,我們就愈難安靜下來去思考;就像在網路上可以同時開多格視窗,我們也已經習慣同時處理多種事情,卻沒辦法集中精神去專注一件事上,甚至專心讀完一本好書。
深思考為什麼很重要?深思考就像一本好書,從前言介紹開始,到內文的章節段落都是有架構的,它讓你循序漸進去累積知識,讓你透過由淺入深去慢慢思考,讓你經過思考沉澱後,累積成為真正的知識。
在如今大量電子閱讀取代紙本閱讀的時代,這些年來到各處推廣紙本閱讀的洪蘭認為,紙本閱讀的好處在於一本書是有脈絡可循的,讀者可以循序漸進去思考累積,但是電子閱讀卻是跳躍性的,瀏覽者上網通常都是東抓一點、西抓一點去吸收,失去了求知應該循序漸進的概念。
一旦求知失去了秩序,會造成什麼影響?答案就是缺乏邏輯思考,反映在社會上,就是集體盲目地思考,容易做出盲目的決定。所以蔡穎卿認為,有秩序的求知,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才能擁有檢視孰是孰非的功夫。
這幾年,跨領域人才成為流行的口號;只是,在跨領域的過程中,在大家追求背景知識的廣度同時,如果沒有在專業與基礎知識上深入學習,你所跨的領域再多,也可能萬般皆空。
●資訊的處理跟閱讀是不一樣的,一般人常混為一談,但事實上,資訊是零散的瀏覽, 而閱讀卻是有脈絡的求知。
閱讀為什麼很重要?因為閱讀就是一種思考的練習, 透過循序漸進的文章脈絡,培養你在思考上的秩序, 也就是邏輯性。
洪蘭(以下簡稱「洪」):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求知這件事,他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去求這個知。就好比現在很多大學生,他從大三就開始準備考高考而沒來上課,甚至有人因為在大三考上高考後,全校就會狂賀,怎麼會這樣子呢?念大學4 年究竟是為何目的?難道就是為了鐵飯碗嗎?而且當你為了考試去背那些題庫時,你是不思考的,食古不化就是這樣來的,因為你不會應用。很多人說準備高考也是閱讀,每天讀8 個小時就是好學生,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蔡穎卿(以下簡稱「蔡」):我想沒有人去告訴這些孩子們知識是有秩序的,知識是靠累積而來的。現在很多人真的就只是一個消息靈通者而已,而不是一個知識豐富的人。知識豐富的人會將已經讀過的東西去做推演、去思考;有知識的人一定有思考能力,但是資訊豐富的人該知道的東西卻沒有一樣知道。以前的教育很重視basic knowledge,現在沒有人告訴年輕一代這個的重要性,在資訊的檢視系統上因此出了問題。
洪:資訊其實就是只看而已,是零散的東西;如果是一本書的話,它是有脈絡可循的。但是現在很多人連書都不從頭開始看了,常常是憑著自己看的那一章去猜想整本書的內容,然後再去發揮。即使網路成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東西,但是在瀏覽完之後還是要去看紙本,找到源頭的知識,然後去閱讀,才能變成你的知識。
我覺得今天學校教育還是有功能的,因為大學教育跟自學比起來,前者提供了一個比較有秩序的formal education,由淺而深,協助你架構知識,使你知道如何循序漸進;如果是自學的話,很容易亂掉, 尤其現在網路上多是跳躍性的閱讀,這邊抓一點, 那裡抓一些,失去了秩序的概念,所以常常看到很多人有很多資訊,但是你叫他放在一個架構裡面,他就放不進去了。
●沒有基礎的知識,就算跨領域也是兩頭空;背景知識要廣,專業知識就要深。
當大家都一窩蜂往跨領域方向邁開腳步時,小心你可能兩邊都踩得不踏實,最後還跌了下去。
蔡:現在很多人被資訊灌輸得徹底,覺得一定得跨領域才算是知識廣博,但是他們忘了要先從培養自己的實力開始。
洪:如果你的基本功沒有做好,就算是跨領域,或是跨科系念書,很容易兩邊都是空的,這樣跨下去不就掉下去了嗎?很多人不願意下基本功,因為基本功費力。其實我們整個教育制度都是有問題的,基本上就是化學系的不知道怎麼去做化學實驗的基本功,或是電機系的不知道他的專業基本知識,前不久還有一個人告訴我科技大學畢業出來的不會看施工藍圖。
背景知識要廣,你的專業知識就要很深才能跨領域,因為專業知識是你吃飯的傢伙,當然要扎根很深,但是我們現在最缺乏的就是吃飯的傢伙,因為你的時間都投資在瀏覽資訊上,卻沒有往下扎根你的專業。
蔡:所以很多人看起來資訊很豐富,但是寫出來的文章格局卻很小,這就是你沒有辦法透過書本知識去獲得基本功夫。
洪:我們在教孩子讀書的時候常常沒有教他讀書的方法,但是國外是有教的,以前我去美國讀英文, 大家都知道讀英文如果一直中斷查生字就會失去讀書的感覺,就不想再往下讀。我們老師教我們英文是這樣教,就是一直讀下去,讀完一段或是一章就蓋起來想一想,這個章節在講什麼,然後再回頭看, 遇到生字不要先查,因為如果這個生字是關鍵字的話,它會一直出現,你從書裡文章的脈絡裡去猜,寫在紙上,然後去查字典,如果你對了,代表你有讀懂,有思考。一開始不懂沒關係,每天看,每天思考,你就是在累積你的知識了。
蔡:我覺得台灣今天閱讀品質下降跟出版社也有關係。因為出版社是掌握大多數人閱讀的習慣,他們應該非常懂得自己的力量。如果出版社是站在為普羅大眾這邊的話,很多好書不應該一下子就絕版了,因為好的書大家會重複看,在國外很少有這種情形,但是在台灣很奇怪,看的是市場,而且只憑著幾個名人推薦的幾句話來炒作這本書,或是把書名取得很聳動,誤導大家。
洪:今天出版社的品質下降的話,讀者會讀到什麼東西?不是文意不通,就是錯字連連,讀者當然就不讀了。有的出版社會要我寫導讀,卻只給我一個禮拜的時間,我跟對方說,你起碼要給我一個月的時間好好看這本書,這麼短的時間我如何寫導讀?結果有的出版社編輯就回說:老師, 我沒有要妳真的看,只是要妳的名字而已,聽到真的要昏倒。所以家長不能只憑著書名幫小孩選書,自己要真的去看。
●沒有一本書是非讀不可的,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人,就會讀不同的書, 重要的是讀自己感興趣的書。
一本引起你興趣的書,你會不斷回頭重複看,而且因為產生問題而自動找來更多資料閱讀,累積了更多知識。
蔡:一本好書是有價值的,它的價值是由人類知識的更新而長期累積下來的,這就是資訊與知識的不同。
洪:所以我們才會說經典,經典就是經過時代的淘汰,而它的價值一直沒有變,所以人們才會一而再三地去看。
蔡:但是資訊會使人上癮,有沒有這個可能?
洪:有。因為很多人會去賣弄資訊,人家一講什麼,他就可以點頭說我知道,別人崇拜你的態度會令你上癮。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因為看了很多資訊而講得頭頭是道,但是深入一點問下去他就答不出來了,其實面談時最多這樣的人。
蔡:我覺得在閱讀上家長也常常起不好的示範, 因為當他們這麼熱中閱讀時,背後都會有一個目的存在,就像很多家長會送小孩去讀經,但不是要小孩讀懂經書裡的道理,而是覺得讀經可以增加他的記憶力,才會使數學好,甚至到最後又變成了考試。
洪: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你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看這本書,林語堂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一本書是天下人都必須要讀的,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他要讀不同的書。」讀自己有興趣的書,而且跟他的生活有關的書, 他馬上讀就會馬上有收穫。我也常跟家長說, 你要教育你的孩子,你自己本身的知識要夠, 不然你怎麼去教育他。如果孩子問你問題,結果你什麼也不知道,他當然就不聽你的。
蔡:就是要當一個可敬的父母,這個可敬就是從閱讀來的,你不只買書給孩子看,你自己也要把書變成你的營養,很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到你的孩子在閱讀的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