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被譽為鬼才導演的林奕華,去年底與台北國家戲劇院合作,將中國經典名著《水滸傳》重新改編為探討現代男人神話的舞台劇,造成滿座;今年4月,林奕華再度帶著新作《包法利夫人們》登台,意欲透過這部法國文學名著,諷喻台灣目前流行的名媛現象。
擅長利用經典文學詮釋現代社會光怪陸離現象,林奕華這種穿針引線的功力,正是他被譽為華人劇場導演奇才的主因。這位被合作過的演員形容為「實際年齡40,外表30,戀愛心智17,創作欲望大無限」的劇場導演, 斯文帥氣的外型,不像導演倒像男主角,林奕華打開話匣子之後,才讓人發現,原來頻繁往返港台兩地工作的他,對於台灣與香港的社會文化現象,都有一番獨到的觀察。
有興趣才能產生創意
談到創意,近年來,林奕華因為在劇場作品上新意不斷,很多人都問他的創意靈感從何處來?林奕華說:「我從來不會特別鼓吹創意,但是我會主動問問題。」他指出,中國人對於創意最大的窒礙就是不會主動發問。
除了經營劇場、主持電視節目,平日還在香港各大學院教創意課程,林奕華觀察時下年輕人常常對社會喊出的創意口號焦急不已,「但是他們永遠不知道,創意最重要的就是要對事情有主動的興趣。」
林奕華甚至認為香港是一個超沒有創意的地方,只要到報攤上一看就知道,隨手抽一本雜誌全都是同一類型;他直言不諱地說,就連港產片表面看起來風光,其實走到今天只剩下一種類型,那就是「無間道」型。只要有一個模式成功,大家就會紛紛抄襲,寧願守成, 就怕冒險失足, 「這是典型的中國人性格,追求穩定,害怕改變之後會吃虧。」
林奕華毫不留情地說。
但是...香港還有周星馳電影啊!
談到周星馳,林奕華語帶更多批判。他認為周星馳的電影是屬於華人式的消極創意,電影只是反映華人的國民性格,卻不會讓你的人生因此豁然開朗。而且他的故事永遠都有固定模式,就是生命很賤,開頭很慘,最後一定會成功。林奕華說,兩岸三地的年輕人都很迷周星馳的電影,卻未必獲得創意的啟發,他常在課堂上問學生:「為什麼周星馳電影的人物都很醜?」學生都沒有辦法回答,因為從來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
中國人三件事最沒創意
林奕華更進一步分析,在他看來,中國人有三件最沒創意的事,一是卡拉OK,二是周星馳電影,三是追逐光鮮亮麗的表象。
「卡拉OK是最沒有創意的表現,我從來不唱。」林奕華鄙夷地說。他指出,日本人唱卡拉OK純粹是下班後的娛樂,但是香港和台灣風靡卡拉OK的原因,常常是藉機發洩生活中挫敗感。「你不覺得這些情歌唱起來都有共通的主題,那就是我其實是一個受委屈的人,我沒有錯,是你讓我受苦,我只是愛你而已。」這番話一出,笑倒身旁所有人,當真是辛辣有勁的剖析。
那麼,林奕華是如何看台灣人的創意呢?
林奕華倒是很看好台灣人的創意,他認為台灣與香港的差別在於地方的大小,台灣因為地形關係,從東部到西部都能發展出不同的文化,這是香港無法擁有的先天環境,「而且台灣沒有那麼功利,一旦成功變成每個人都追求的東西時,視野就會變得狹隘。」不過,這回他的新作《包法利夫人們》不就是探討台灣目前追求流行的名媛現象?林奕華承認,這正是他擔心的一面,他覺得現在台灣已經有愈來愈多人朝功利邁進了。
練習換個角度看事物
在劇場經營上, 許多人認為林奕華的作品較之其他人,更能與普羅大眾溝通,尤其是年輕世代, 關鍵就在於「通俗」。林奕華懂得用觀眾熟悉的語彙來表達作品意涵,不過也有人批評他媚俗,林奕華倒是高興地接受這個批評,正是因為俗,所以他可以找到與觀眾溝通的窗口。
在林奕華看來,台灣劇場工作者把劇場表演過於神聖化,「好像有一個無形的老師拿著紅筆隨侍在側。」他覺得劇場表演既可以神聖化,也可以當做菜市場喧囂, 像是一種武器,應該是活的。
對於自己創意的來源,林奕華從來不刻意唱高調,他甚至認為大部分談創意的書其實都是最沒有創意的作品,「像是鼓勵人追求創意,就是如果你天天用右手刷牙,今天就試著改用左手;又或者今天回家時試著走不同的路看看,我的天啊,讀者是小孩子嗎?」林奕華厭惡地說。
林奕華的創意來源就是把身邊俯拾皆是的大小事情,一一當做有趣的課題來觀察。他不僅閱讀,還大量觀賞電視節目,觀察身邊所有流行事物,不停問自己為什麼,然後再一一拆解。林奕華說,他求學過程中都是屬於邊緣人,成績既不好,父母也疏於管教,他是靠直覺來認識自己的潛能。好處是因為他沒有任何好學生、好孩子的包袱,所以在創意發想上可以無所顧忌,因為就算失敗了也沒有任何損失。
「創意本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但是如果你的創意是為了服務別人,你就會變得沒有創意。」林奕華說,他對自己的訓練,就是把一件事換不同角度思考,試著打開以前沒有人去過的境界。最重要的還是,不要犯了中國人喜歡追求穩定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