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在虛擬世界裡的部落客, 究竟是怎樣的風貌?《30雜誌》邀請智邦生活館知識長羅悅全,針對台灣的部落客文化,提出他的第一手觀察。
羅悅全是台灣部落格圈的先行者之一,2003年創辦知名的憂鬱馬戲團,成為台灣許多重量級部落客的發跡地。
4月,台北光華商場附近的華山文化園區,門口幾棟建築正展出前衛藝術與傳統布袋戲的展覽,參觀者悠閒地在園區內散步,園區深處的一棟建築裡傳來熙嚷人聲,走進這座有如禮堂的舊建築,赫然發現內部聚集了數百人。原來這是場網路使用者的聚會,前方舞台上,講者以投影電腦簡介自己的網站與關心的議題,台下聽眾則用電腦連線,隨時將現場情況連線給無法出席的朋友,甚至將問題丟回講台。
面目清楚人人皆主角
這是「BoF 第三屆網誌青年運動會」,參與者從十多歲到五十多歲,他們都有自己的部落格(blog),被稱為「部落客」(blogger)。他們都是經由網路認識,熟知彼此的網路別號卻老是記不清楚真實姓名。
BoF(其名取自 Birds of a Feather的縮寫 ,「物以類聚」之意)網誌青年運動會的主辦者喬敬表示,本屆BoF主辦團隊成員都是義工,採取鬆散的分工組織架構,只要事情找得到人做,所有想法都有可能執行。自由又熱情的氣氛下,成就了熱鬧非凡的2007年BoF。
BoF現場裡似乎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的景象,正反映了目前台灣部落格多采多姿的生態,網路就如同華山園區一樣,是個寬廣的空間。有人覺得這樣的地方似乎可以用來做些什麼事情,於是,有人把它當成秀自己的伸展台、有人當成發表議論的肥皂箱、當成戲耍的遊樂場、社交的聯誼廳、推銷商品的櫥窗、發洩心聲的樹洞、展示作品的美術館..那麼,為什麼大家最偏好的是部落格而不是論壇或聊天室之類的網路服務?或許是因為,只有在部落格這樣自由又個人化的網站型式裡,大家才會覺得自己是完整的一個人,而非無名無姓、面目不清的「網友」或「使用者」。
但是「人人都是主角」、「事事皆得實現」的氛圍,並不是立即成形的。部落格的趣味是個人體驗的東西,只有親身體會後,群眾才能從冷眼的旁觀者轉變為熱情的演出者。我們可以從 BoF的發展軌跡看出端倪。
三年級阿嬤也寫網誌
根據喬敬的觀察,2005年第一屆「BoF 網誌青年運動會」是純然研討會的形式,參與者絕大多數是熟悉電腦技術的所謂「技客」;到了第二屆,對市場趨勢擁有敏感嗅覺的商業機構與公關開始參與這個活動,氣氛稍微輕鬆些;今年除了研討議程,有三十多組公益團體、非營利機構參加講習外,下午的大會更湧來各年齡層、無特定背景的群眾,甚至有許多商業公司的行銷人員認真參與整天的研討會,向資深部落客取經;晚場搖滾演唱會裡,回聲樂團主唱柏蒼更在台上對觀眾說:「我們也是部落客!」沒錯,回聲樂團有部落格。
不要以為部落格只是年輕人追求時髦的小玩意兒,當祖母級部落客「墨綠」都開設自己的部落格「三年級的背包」撰寫人生故事時,還有什麼不可能?今年BoF的吉祥物是三隻穿著超人裝的小白兔,活動企畫成員凱洛將其命名為「波夫飛兔隊」。飛兔隊還有「凸肚版」,這正是為了表現目前的部落格有不少已過而立之年的中年人。
根據著名的部落格追蹤網站Technorati 於4月發布的統計,目前全世界有7000萬個部落,每天有1萬2000個新部落格成立,平均每秒有1.4個新部落格誕生。
部落格數量快速成長,自然引起種種樂觀的想像,但也招來不少質疑和憂慮,主要衝突點集中在「部落格做為媒體」的面向上。
言論玩過火可能挨告
持反面意見的人認為,部落格上的文章品質參差不齊,說法可疑,且數量過於龐大,根本不知從何看起。其中較極端的看法,根據去年5月《自立晚報》電子報的報導,李家同教授曾在演講中提到,「網路及部落格的文章,有不少不合邏輯且矛盾、沒有經過修飾、篩選與修改之處,卻反而受到年輕人的喜愛,非常糟糕。若整個社會如此,不及時加以糾正,長期下來,必然會影響學生終身的成就,更會影響國家的前途...」
再者,部落格的互動性和無遠弗界也引起紛紛擾擾,時常有人因為一時衝動發表的言論,受到讀者激烈的反應,輕者挨罵,重者挨告。今年初,美國著名的部落客凱西.希拉(Kathy Sierra)因為刪除讀者的不當留言而連續遭到死亡恐嚇,驚嚇之餘關閉了部落格,並向警方尋求保護。這不是單一事件,雖然目前為止尚未發生嚴重情節,但愈來愈多人發現,部落格並不完全是原來以為可以暢所欲言的地方。
人氣部落客不是技客
持正面看法的人則認為,當人人可為媒體時,比起有著「守門人」機制的傳統媒體,部落格上眾聲喧嘩的生活寫作與議論更接近事實真相,未來,部落格上的「公民新聞」非常有可能取代現在的傳統媒體。
最近在《自由時報》上,曾有讀者投書指責為樂生療養院在網路上發聲,並集資於《蘋果日報》買廣告的部落客都是不知民間疾苦的「宅男」。事實上,最受矚目的部落客都不是成天只會盯著螢幕猛打字的怪人,相反的,他們的部落格之所以有趣,正是來自於對現實社會的投入。若是脫離了日常生活,部落格將只是技客的玩具,而不會是現在的模樣。
無論如何,部落格已然改變了人們使用網路的方式,同時將慢慢地改變現代人的現實生活。喬敬也表示,或許不久的將來,就不會有 「BoF」 這樣的活動了。
因為部落格若普及到像電子郵件一樣,所有網路使用者都有好幾個部落格,就不再需要專門為它舉辦大型慶典。當電腦、網路像電視、電話一樣成為日常生活用品時,網路上的社交和自我實現自然也成為真實的一部分,虛擬與現實間的差異也不再如此絕對。在此情境下,部落格就像是一座橋樑,以網路上的文字、圖片、影音傳遞生活的訊息,拉緊人與人的距離,也縮短虛擬與現實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