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褪色的黃金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8-01-05

瀏覽數 14,100+

褪色的黃金
 

本文出自 1998 / 1月號雜誌 1998大趨勢──換軌的年代

又到了歲末年初,是傳統的黃金需求旺季。等一等,先別急著買,小心黃金不但沒法保值,崩盤的速度恐怕不讓股票專美於前。

黃金的光澤,從來沒有像去年這麼黯淡過。去年七月間,澳洲央行宣布拋售三分之二黃金準備,轉購外國政府公債。由於澳洲具有全球第三大黃金生產國的敏感身分,此舉不啻對黃金投下不信任票,國際金價應聲暴跌至每盎司三百三十美元以下。

瑞士央行落井下石,十月份亦公告拋售三分之一黃金準備,國際黃金市場頓時陷於恐慌,金價朝每盎司兩百八十美元直線墜落。從台灣到德國,各國央行都感受到沈重壓力。誰脫手愈慢,黃金就愈不值錢。一場央行與央行間的黃金拋售競賽,像推倒骨牌般一發不可收拾。

清倉、倒貨、拋售,黃金跌不休!

其實,市場人士心裡有數,一九九九年實施歐洲單一貨幣時,或許就是黃金投資的末日。因為歐洲各國央行失去貨幣政策的功能後,角色將單純成為貨幣準備的管家,職責是善用這些資產牟利。黃金既無收益可言,又得負擔庫藏費用,勢必難逃被大量變賣的噩運,只是未料大限日期竟然提早來臨。

就在握有全球四分之一黃金的各國央行準備清倉拍賣之際,獨占全球黃金消費三分之二的亞洲國家,在幣值紛告重貶,造成進口金價暴漲下,消費能力卻急劇萎縮。供需的缺口愈拉愈大,專家也不敢預測金價究竟將伊於胡底。

黃金是災難時代的寵兒。台灣的外省第二代,或許對長輩們把黃金藏在花盆或地板下,隨時準備逃難的情景記憶猶新。美國最忠實的黃金族,則大都經歷過三○年代經濟大恐慌,目睹股票在旦夕間變成廢紙。但這畢竟已成陳年往事,《亞洲華爾街日報》統計顯示,黃金投資客的平均年齡超過五十五歲,共同基金的客戶群卻低於四十歲。對許多年輕人來說,黃金成為落伍的理財名詞。

黃金是通貨膨脹時代的保值砥柱,從七○年代至八○年代初,全球通膨最猖狂的十年間,黃金價格由每盎司三十五美元,攀升到八百美元的天價。但九○年代後,全球物價受到有效控制,黃金也就不再風光。

前年中共試射飛彈時,台灣民眾排隊搶購美元,囤積黃金反倒並不多見。隨著美元恢復強勢貨幣的雄風,全球政經局勢一有風吹草動,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緊抱美元,黃金落居次要的避險選擇。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黃金的光芒,不但被五花八門的新興金融商品掩蓋,就連在貴金屬領域,龍頭地位也有被白金取代的趨勢。殺傷力更大的是全球股市連年的多頭走勢,以去年上半年來說,美國史坦普五百股價指數漲二三﹪,史坦普黃金指數卻下跌二三﹪,對比消長的態勢如此明顯,縱使有耐心的黃金投資人,也按捺不住轉戰股市。

減產、歇業、倒閉,翻身沒指望?

全球第四大黃金生產國加拿大,早在八○年代金價高檔時期,便脫售央行持有的八五﹪黃金準備,用來成立一個貨幣穩定基金,這是活用黃金最高明的例子。

以德國央行為代表的六十四個國家,則是積極參與黃金借貸市場,去年共借出兩百八十億美元的金塊,供黃金期貨買家在現貨市場拋售對沖。這種變通方式,雖使黃金能夠孳息生利,卻助長黃金現貨的賣壓,金價更加抬不起頭來。

金價低迷不振,首先遭殃的便是礦業公司,歇業倒閉者不計其數,咬牙硬J的也有四分之一在赤字中飄搖。要不是各國央行傾拋庫藏金塊,其實黃金年產量已低於市場需要量。

黃金基金的資產規模,由於客戶紛紛申請贖回,光是去年前八個月便流失二五﹪,「沒有哪個投資部門萎縮得這麼快,」一名共同基金經理人說。不少黃金基金管理公司,已做解散的最壞打算。例如知名的SoGen公司便宣布,一九九八年底將是決定存廢旗下黃金基金的最後觀察期限。

紐約商品交易所的黃金期貨區,八○年代初期擠滿三百名經紀人,每個交易席位索價三十萬美元。如今只剩一百多人在揮手叫價,花九萬七千美元就能取得交易席位。

苦J待變,黃金並非全無鹹魚翻身的可能。若是美元重挫,全球股市長黑,歐洲貨幣統合受阻,黃金仍有表現的機會。而台幣若是持續貶值,投資黃金也有匯兌收益可賺。但無論如何,黃金的魅力的確是褪色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