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禱告是特「醫」功能?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8-01-05

瀏覽數 13,850+

禱告是特「醫」功能?
 

本文出自 1998 / 1月號雜誌 1998大趨勢──換軌的年代

我聽見了你的禱告,看見了你的眼淚,我必增加你十五年的壽命。

以賽亞書三十八章一~八節

當唐咪.凱若懷第二胎梅根六個月的時候,產前檢查胎兒染色體異常。醫生告訴凱若,即使生下來,梅根的生命也延續不了多久;後來嬰孩真的死產。期盼再懷孕的凱若夫婦非常擔心這種狀況會再度發生,但是兩人的健檢沒有顯示任何異常,於是凱若再度懷孕。

祂是神,還是神醫?

凱若是個浸信會教徒,有小孩之後就將心力轉向家庭及朋友。再度懷孕後凱若的禱告愈來愈殷切,她每天重複地祈求:「親愛的上帝,請給我一個健康的小孩。」

這一次凱若的產檢一切正常,她還把小孩取名羅根。但接生過程中羅根的心臟跳動愈來愈慢,當他離開凱若的子宮時,心臟跳動已經完全停止。被緊急召來會診的醫生們做過一切可能的醫療處置後,宣布羅根死亡。抱著羅根的凱若哭著說:「羅根,請不要走,我真的需要你。上帝啊!讓我擁有寶寶……,」凱若不住地禱告。

嬰孩在親人的手中相傳,護士拍下羅根的「遺照」。這時羅根的四肢卻突然慢慢地抽動,起先醫生以為這只是屍體正常的痙攣,但是,在宣告死亡後的一小時十五分鐘,羅根卻奇蹟似地醒了,而且一切正常——無法想像的是,他的腦部、視覺及身體組織都沒有受到傷害。醫生奧肯表示,她彷彿看到「隱身的上帝」。在場的其他醫生則把羅根視為耶穌手中死裡復活的「拉撒路」。

《聖經》記載著兩千年前拿薩勒人耶穌趕鬼、治病的例子,兩千年後在醫學的臨床上及教會的福音見證裡,仍然充滿這類醫學無法解釋的治癒例子,如腫瘤消失、瘸腿行走、疾病痊癒……等,歷經此經驗的信仰者唯一的解釋就是:感謝上帝。

「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超越者神奇作為的說法,讓信徒跨越醫學知識版圖的限制,以禱告為良方做了信仰的詮釋。禱告到底讓病人經歷了什麼樣的身體經驗?它擁有怎樣的力量?病人究竟是遇到了生命中的神,還是神醫?

有效原因難以釐清

研究人們如何禱告的社會學家波勒瑪(M. Poloma)認為,很多文化都有類似的禱告行為,不一定牽涉到宗教。他說:「禱告意味著為了健康向更高的力量懇求,或者只是安靜下來,瞭解上帝就是上帝。」三十年前最先研究禱告的波士頓心身醫學機構及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班森(H. Benson)發現,禱告跟冥想一樣;禱告者或冥想者不停地重複一個字或一個句子,當外面思緒干擾時,禱告能讓他們轉向平靜的狀態。

很多醫生從「入世」的角度解釋禱告跟健康的關係。班森認為禱告帶來放鬆效果,能讓血壓下降,減輕病人的疼痛與壓力。

有人則認為信仰對健康有益。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教授馬太(D. A. Mathew)研究宗教認同(包括禱告)的效果,他發現兩百一十二人當中有一百六十位血壓降低、沮喪跟憂鬱的情況改善。但是,馬太也承認禱告的醫療效果很難釐清到底是上教堂、閱讀屬靈書籍的效果,還是純粹因為與上帝的親近所造成的。有人則認為,信仰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為疾病帶來正面的效果。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雖然醫學對禱告的研究還不盛行,但是研究的疾病範圍相較於前已經大大擴展,其中包括心理疾病、癌症、愛滋病及心臟病等。這些研究試圖以科學的方法來檢查禱告,發現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受代禱與沒有接受代禱的病人相較,前者病況有些變化。

雖然禱告的神奇力量在部分醫院裡流傳,基督教教友組織「醫治特會」裡頭也有很多高喊「哈利路亞」的神奇例子,但是仍有人認為這畢竟不是醫學上的常態。

在信仰中安身立命

有些病人寧可只相信醫學,「追求宗教自由非營利組織」(Freedom from Religion Foundation )發言人蓋勒表示:「如果我知道我的醫生正在為我禱告,我會另外找醫生。」他認為禱告代表了醫生沒有足夠的知識及自信,只好叫病人尋求機率法則了。

至於目前發表的研究,有些醫生認為不夠嚴謹。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及行為科學教授傅利曼(R. Friedman)引一九八八年拜爾德(R. Byrd)研究冠狀動脈照顧病房為病人代禱的研究結果指出:「它改變你對地球物理法則的看法。」他表示,若這是真的,那大概是醫學史上最重要的研究了。但是,它們顯然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確認。

當反對禱告治病的醫生要求更進一步的科學證明時,科學似乎也證明不了什麼。很多病人在信仰的路上遇到他們餘生的追求、生命中的盼望,信仰為他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所在。正如門諾醫院精神科醫師林明雄在〈精神醫學與宗教初探〉一文所言,若醫學與宗教都能釐清自己所堅信的內容中,無關真實的部分及虛妄的部分,相信對自己必定有助益。

科學很難檢驗信仰的力量

台灣已有少數的醫生開始注意禱告的效果,認為禱告的力量不可思議。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吳光顯表示,應該有人對這些案例做一些科學的整理與研究。部分有信仰的醫生則表示,信仰與科學很難討論,討論禱告的問題正應驗使徒保羅所說的一句話:「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他們認為,信仰這部分他們可以接受,他們會回到聖經去肯定聖靈的工作,因為科學畢竟也有它無法達到的範圍。

有些人對於試圖以科學來解釋禱告持保留的看法。他們認為,愈來愈多的科學解釋,讓上帝彷彿被擠壓在細縫中。

大學念心理、研究所念哲學的林琪翔就覺得,去證明多少比例的病人得到醫治沒有什麼意義。他認為從乩童、香灰到拜拜……,各種宗教的醫治都可能有效;但是對信徒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信仰的對象以及疾病帶給他生命整體意義的問題,以及對周圍人事的影響(諸如神在他身上的作為以及完成)等。

部分基督徒醫生在面對一些醫學無法突破的病情時,會私下詢問病人是否願意接受信仰。若病人願意,他們通常會以傳福音的方式帶領病人或引介給牧者。他們表示,信仰不是訴諸邏輯,而是透過直接的體驗以及對神的理解。對於醫治特會的這些神奇牧師,醫生認為禱告能力來自上帝,根本無法操縱,因此這些牧者不能高抬自己;禱告求醫也不見得真能照自己所求。最重要的是跟上帝溝通,瞭解上帝在自己身上的計畫與旨意。

(陳玉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