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訊 期末測驗 分數35分
我會主動搜尋金融相關資訊
我更新金融相關訊息的頻率很高
金融知識與資料,來源過於豐富、多元
當有金融方面疑惑時,我不會置之不理,我知道如何尋求幫助
真實案例:Joyce
今年27歲、工作四年的Joyce,初入社會時曾因資訊不足,碰到讓自己積蓄血本無歸的慘痛教訓。當時工作一年多的Joyce,在一位好友強力推薦下,花了5.5萬元台幣,購買一張未上市公司的股票。那時她只知道這家公司將於美國掛牌,主要經營奈米塗料,而奈米科技在當時看來,可說是前景看好的新興產業。
購買後她也曾在網路上查詢該公司股價,期間更曾漲到美金5元多(股票價值折合台幣約16萬元)。兩年後,當她打算賣出股票時,股價卻只剩0.25美元,並且不見起伏。Joyce再上網查詢公司資訊,才發現其網站從未更新,確認自己慘遭詐騙。
檢討過去,Joyce歸納自己投資失敗的原因,在於不懂未上市股票的交易流程,並且在資訊不透明的情況下,只聽片面資訊就貿然投資,因而血本無歸。現在她每天吸收財經相關資訊,過去的失敗經驗,讓她成為一個穩健的定期定額族。
我服膺凱因斯(編註:經濟學大師)的主張,每天吸收金融資訊不超過30分鐘,看清楚每天的每條訊息無助於你的投資,維持一定距離感,才能綜觀整體大局。
投資不是極端困難的學問,但它需要廣泛的知識,如財經、政治、科技技術、人文、社會的變化。每天都看三十分鐘,長期累積下來,你將對整個大環境了然於胸。過去十年如何變動,以致為何會變動至現今這個情勢,如果沒有能力描述過去十年,很難觀察未來十年。
「只有極少數的短線交易者,被歌頌為英雄,絕大部分都被埋葬在市場中。」以中長期波段操做為前提,不做短線交易與信用擴張,讓適當的價位及時間為我賺錢,並且維持投資紀律,求取較大的勝率。
學投資不躁進,看得懂的先下手
學習投資是個辛苦的過程,也是每個人培養判斷力的過程,需要時間與經驗累積。在知識累積的過程中,現階段看得下去的書,就是最好的一本書。一本書看得懂的地方先看,看不懂的先跳過,經過時間與知識的累積,再回頭來看。一開始的閱讀,從不害怕開始,再慢慢接觸更多的領域。
前段時間,銀行例行會議時,銀行許多年輕理專坐在一起哭,因為股災,連動債全部套牢。當初他們背負使命,把商品銷售出去、達到業績。在這次風暴中,那些不該涉入風險的極度保守客戶,透過他們的銷售,賠了30%的本金。當然法律上理專沒有責任,但卻背負著道德責任。對於賠錢的那群人而言,等於是在人生中期被打了一記悶棍,在法律上,他們求訴無門,只能接受結果。
每個人只能做適合自己的事,如果你曾在金融市場上累積經驗、吸收知識,慢慢才能做積極理財投資。理專不可能比你了解自己,因此投資人首先要自問自己屬於何種投資人,在投資前要先做最壞打算,若投資損失30%,且短期間不可回復,你會不會想自殺、告人或是打人,如果前面三項有一項是肯定的,那你絕對不能投資。
投資需要練習,30世代有足夠的時間慢慢練習,包括處理金錢,體驗賺錢與賠錢的感受。在小賺小賠當中,了解自己的投資本性、市場波動的特質,才能避免某階段,因為錯誤的判斷,讓自己承受原本沒想到的結果。
培養獨到見解,每年賺10%
若要說有件事是能讓30世代每年固定賺10%,那就是「投資自己」。培養觀察、接觸產業與社會變動的能力、判別什麼行業能讓你賺錢,使工作所得每年成長10%。35歲時,有了足夠的經驗與知識,也因為工作表現有剩餘的錢,這些錢才能安穩地波段操作,2-3年賺一波,自然而然資產成長。
在工作所得出現剩餘之前,進行投資都不該奮力一搏。所有人都可利用小錢進行定期定額投資,感受賺錢、賠錢的感覺,感受市場的無常,讓自己的心態謙虛,被市場修理過後,才會尊敬市場,進而有機會掌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