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尚 歐洲奢華消費大搜查
時尚,對你而言代表什麼?百萬愛馬仕(Hermès)柏金包、號稱「鬼才」的設計師史塔克(Philippe Starck)出手的一張塑膠椅、手工打造的頂級跑車,還是一趟量身訂作的奢華旅遊行程?
《時代》雜誌的秋季Style &Design 特刊,特別針對歐洲的奢侈品消費族群,進行奢華消費調查;而不同於亞洲奢侈品消費,歐洲人顯得更了解奢華(luxury)的意義。
喜歡高調的義大利人,會定時上網瀏覽品牌動向與當季新品,足以顯示其高度關心品牌的程度,他們喜愛在精品店(boutique)選購獨一無二的品項;說到生性拘謹的英國人,購買奢侈品的原則是設計與品質,他們更願意花錢在一頓精緻的晚餐、一瓶放鬆身心的高價紅酒,及奢華旅遊等能滋養精神層面的奢侈品上;凡事浪漫的法國人把買名牌當成投資,寧願買一件精品,也不願買多餘的中價品;然而在出產無數高檔汽車品牌的德國,精品消費者則將保時捷放在夢幻逸品排名的第一位。
不論如何,今天的歐洲人不再把名牌LOGO 顯目地提在手上或掛在胸前,一副怕人不懂名牌的樣子,反而更重視「低調時尚」的箇中涵意。去年11 月在俄羅斯召開的「莫斯科2007:極品奢華」全球精品論壇,邀請各大品牌龍頭齊聚一堂,包括設計師Tom Ford、RalphLauren、LVMH 集團主席Bernard Arnault 等名人均受邀;會中Tom Ford 特別談到精品的「倫理關切」(Ethicalconcerns),品牌背後所代表的內涵與意義,使消費者在穿戴的同時更顯出個人價值。
再看看今天席捲全球的金融巨浪,「時尚」所帶來的全球性大規模消費,未來哪天會成為救贖華爾街投資客的頭號恩人也說不定。
義大利|藝術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重返「人」的訴求
「建築」(architecture)的意義是什麼?除了建物(building)的功能考量,2008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重新定義建築的意義。策展人Aaron Betsky 為這次展覽的定義提出「意外與驚奇」(To Astonish and Amaze),並以「走出那裡:建物之外的建築學」(Out there:ArchitectureBeyond Building)為會展主題,探討介於裝置藝術與建築界線的作品。
曾設計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並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建築大師Frank Gehry 在此次展覽,以一座高約4 米的木造塔、周圍包裹風乾裂紋陶板,名為「Ungapatchket」的建築計畫半成品,回到基本的技術層面,討論建築的定義,此件作品也是他為莫斯科一家旅館所構思的建案。而西班牙建築團隊Guallart Architects 則將微型伺服器裝置於其作品「Hyperhabitat」,以高科技手法解釋建物內部人們所進行的數位溝通。
無論高科技或基本結構技術,在這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人」重新回到建築的重要角色,全球建築師並以結構物的裝置藝術概念重新思考建築的意義。
中國|金融 上海世博會 殺出金融海嘯的一條血路!
擁有158 年歷史的美國金融巨獸雷曼兄弟(the LehmanBrothers)9 月的破產宣告,有如敲響華爾街喪鐘一般。10 月的一個黑色星期一,象徵華爾街的金牛應聲倒下,使得全球投資客與金融業哀鴻遍野。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甚至以「世紀危機」來形容全球目前的金融現況,更讓上了年紀的美國人回想起三○年代經濟大蕭條,求職人潮大排長龍擠爆全國求職事務所的淒慘情景。
而1933 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卻給當時的蕭條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美國由於發行公債籌資,浩浩蕩蕩地成功舉辦,直接促進經濟復甦,更有研究直指其吹響近代工業革命的第一聲號角。
2010年,中國即將在上海首度開辦世博會,不同於北京奧運,為期184 天的世博會面對的最大課題,便是巨量遊客的疏通問題。據估計,超過兩百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參展的上海世博,將吸引約7000 萬人次造訪,遠超過1970 年大阪世博的6400 萬遊客數,為此中國在大上海地區同時興建100 個地鐵站,完工後的地鐵網絡規模直逼紐約、倫敦。據指出,中國將挹注近300 億元人民幣於此博覽會,全球更以其「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口號,引頸期盼上海世博能衝破全球金融頹勢。
中東|金融 杜拜將成為下一個冰島?
2008年10 月, 被票選為最適宜居住國家的冰島破產了!更諷刺的是,冰島過去曾號稱擁有「富可敵國」的力道;然而,冰島總理Geir Haarde 亦公開提出國家破產風險警告。冰島國內生產毛額(GDP)約140 億歐元,境內銀行的總資產卻高達全國GDP 的9 倍,加上四大銀行逾1000 億歐元的債務問題,因此當全球金融發生危機時,冰島政府只好以接管國內銀行、向俄國緊急申貸40億歐元等大動作來為國內金融窘境紓困;eBay 拍賣網站上,甚至有人匿名競標這個金融體系瀕臨崩潰的島國。
外債問題與全球金融危機,讓許多小國成為專家口中的「下一個冰島」。近年來極力發展觀光與大型建設的杜拜,也
名列討論之列。由於興建杜拜塔、投資歐洲航空防衛及太空公司(EADS)、德意志銀行與渣打銀行股權,建築資金全靠發行債券支應的杜拜,外債規模至少達全國GDP 的六成以上;信評機構穆迪投資人服務公司(Moody’s)的專家並指出,目前杜拜負債累積的成長速度高於其投資報酬,更增加未來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