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生病成良醫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8-01-05

瀏覽數 12,550+

生病成良醫
 

本文出自 1998 / 1月號雜誌 1998大趨勢──換軌的年代

當英特爾總裁、《十倍速時代》作者葛洛夫被診斷罹患前列腺癌時,並沒有立即接受醫生的建議。他開始大量閱讀最新的相關醫學報告,與不同的專家、醫生討論。最後,他清楚地決定自己該做怎樣的治療。

葛洛夫的例子並不因為他在資訊科技界的聲望而顯得特殊,像他這樣的病人愈來愈多,顯示病人自我覺醒與決定的醫療時代已經來臨。

過去只有醫生才碰的醫療文獻,現在很多人硬著頭皮念下去。一九九七年,全球最大的醫學資料庫「醫療網」正式上線,提供最新的醫學突破以及權威的期刊專文。據負責的美國國家圖書館表示,每天有上百萬人次上網報到;更有人直接鑽研成堆的醫學報告及文獻。

報章雜誌、書籍則是以專文、專刊大量報導醫療知識。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在美國倡導自助醫療以及另類療法的醫生安卓威爾(Andrew Weil)經常旅行各國,尋找各種醫學與治療的知識。他所出版的第六本書《自癒》(Spontaneous Healing)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排行榜內長達十二個月;第八本書《最佳健康》(Optimum Health)則是甫出版就榮登一九九七年春季最佳暢銷書。

過去人們認為,好病人是那些完全配合醫生指示的人,自我教育的醫療年代則改寫「好病人」的定義。威爾醫生在《自癒》一書中有一段描寫當代「成功的病人」的文字,他寫到:「他們問問題、閱讀(醫學)書籍以及文章,他們上圖書館、寫信給(醫學文章)作者,就相關的醫療觀念反覆地與朋友討論。」

一九七三年,一個女性醫療團體出版《我們身體、我們自己》一書,開啟女性病人反省與突破男性醫生權威的觀念。二十年來,人們開始自覺地要求掌握更多疾病與治療的知識與觀念,以期能在愈趨商業化、去人格化的醫療體制中,得到合理的醫療。

正如威爾醫生所言:「恢復健康是自己的責任,別人幫你決定不見得是最好的。你需要瞭解疾病以及各種有益的另類治療。最好的開始就是檢視正統醫學的『能與不能』。」

(陳玉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