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革命正在今年的台灣島上加速進行。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島內航線的利用率將近三千三百萬人次,等於台灣每一個人在該年平均搭了一.五次的國內線班機。松山、台中、台南、高雄四個台灣島內機場,旅客年成長率都超過三○%。班次則平均半個小時就一班。
預計今年還繼續會有三成以上成長率的空中交通,不只縮短了運輸的時間,也正重整大家對於台灣空間的感覺。
過去從台北到高雄,台灣人坐在火車或公路局巴士上一站一站地數,台灣頭到台灣尾的概念,是一條長長的線。現在則有人形容:「台北到高雄的距離,等於看完一份日報。」
空間感的改變,將逐漸影響台灣民眾的生活區位與活動。過去所謂的通勤,最遠大概不出開車一小時的範圍。未來,則會有愈來愈多的跨島型通勤族。
事實上,台灣四個島內航空站,每天早上八點鐘及下午六點鐘的通勤人口,現在差不多已經令每班班機客滿了。
接下來,高速鐵路的建設將會使台灣連地面的距離感都縮短二分之一。順利的話,「兩小時的台灣」將會在公元二○○三年正式登場。
台灣西部過去沿著台鐵縱貫線的兩百六十多個站,分割成數百個大、小城鎮;台灣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是以一個鐵路大站加上前後幾個小站的範圍形成。只有幾個站的高鐵,未來會不會把城鄉的心理與經濟版圖都重新畫過?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還未明顯,但肯定的是,政治的台灣,在新的一年必然會帶來新的城鄉版圖建構。
民進黨去年底大選中囊括了西部大部分縣市長的席次,綠色政治區塊的聯合運作,將會從今年的立委選舉開始。但更重要的是,省虛級化之後,地方政府在資源有限、選民要求愈高的情況下,從財政到環保都需要進行跨縣市的資源整合。
大台北的概念今年已經從台北縣、市擴張到宜蘭與到新竹,大家可以對新的台灣政治「圈地」運動拭目以待。
(孫秀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