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創新高,薪水創新低,許多擔憂台灣未來職涯發展的30 世代,開始將目光看往海峽另一端的中國大陸,尋找機會。
《30》雜誌與104 人力銀行合作,進行「2012 年西進大陸求職意向」大調查,結果發現,30 歲以下年輕族群西進大陸工作的意願,從2009 年的77%,上升至2012 年的83%,增加6%。其中服務餐飲機會增加快速,經營管理人才需求多30%,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工作機會4 年少1 成,專業薪資出現M 型化現象。
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吸引各國企業紛紛進駐大陸,全球景氣受歐債危機影響,雖然大陸政府預期今年經濟成長幅度降至7.5%,但是成長速度仍舊比全球經濟成長快2 倍。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市場雖大, 但是人才競爭激烈,需求明顯由外銷轉內需,能拿高薪的人,一定要是能打大市場立功的戰將。
10 年前,台幹領高薪、打天下,現在強敵環伺,台灣人才優勢還在嗎?未來機會又在哪裡?如何才能把握這波西進的最後機會?
這次調查結果發現:
意願:赴大陸工作的意願增加,52%看重大陸市場的發展潛力,50%想增加工作歷練。
職缺:生產管理人員職缺少18%,經營管理人才需求多30% 。以產業別來看,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 工作機會4 年來少1 成;服務餐飲機會則增加快速, 擠進前10 名,排名第7。
期待:薪水落差大,56%希望赴大陸後的薪水能增加超過1.5 倍,實際上,高達46%西進大陸後,薪水成長不到1.5 倍。
威脅:73%有大陸工作經驗者,認為陸籍人才崛起, 台灣人才優勢不再。
發現1 僧多粥少 初階主管台幹變台勞
市場大,競爭也愈大,想直接從大陸經驗找到職涯出路的職場人,必須先思考,自己的機會在哪裡?
「就台灣人才來說,大陸機會的確正在消失中,有2 大原因:第1,被大陸本地人才取代;第2,大陸市場由外銷轉內需,職務跟產業跟著轉移,」104 人力銀行行銷處協理陳力孑說。
仔細觀察前10 大職缺數在這幾年的變化,從2005 年的77.9%、2008 年的72.9%,到2012 年的65.3%, 工作機會約以4 年7%的速度逐年遞減。
大陸工作提供的職缺當中,機會多半來自台商西進需求,19.7%是業務銷售人員、15.4%工程研發人員、14.2%生產管理人員、7.7%製程規畫人員、7.5%品管人員(詳見圖1)。
過去台商到大陸開疆闢土,製造、電子業訓練出一批業務與廠務初階幹部,找人管工廠、接國外訂單,隨著台商優勢不再、獲利降低,機會消失,薪水也變少。
詢問有大陸工作經驗者,觀察到的台灣人才優勢, 超過7 成受訪者回答,「台商過往擁有較多優勢,但目前陸籍人才已經崛起。」(詳見圖2)
如果專業沒升級,繼續做到中高階主管,只靠著苦幹實幹幫台商打天下,加上台幹階段性任務結束,專業低、可複製性高,職缺快速被大陸本地人才填補。
發現2 外銷轉內需 中高階主管缺很凶
這一頭,台幹變台勞,老闆只想用愈來愈低的薪水找年輕人來大陸管工廠;另一頭,大陸產業由外銷轉內需,服務、物流、通路人才缺很凶,薪資結構也跟著產業轉型出現M 型化。
這波由大陸內需商機所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以服務、通路、量販為主,「台灣通路業、服務業發展領先中國大陸至少10 年,對於通路經營、連鎖店人才,他願意給很高的薪水,年薪3、500 萬都可能,」104獵才顧問中心副總經理晉麗明說。
觀察不同產業,發現過去很夯的半導體產業與消費性電子製造業,提供的工作機會數都在減少當中,半導體的工作機會甚至從2008 年的5.5%,下降至2012 年的3.1%;反觀服務餐飲業,2010 年以前都沒有出現在缺工的前10 大產業中,今年卻馬上彈升到第7 名,缺工數比半導體還多(詳見表1)。
比較過去4 年不同職務工作機會數,業務、廠管人才需求全都往下掉,但是經營管理、幕僚類人員,2008 年到2012 年,職缺數從8.4%到10.9%,成長30%(詳見圖1)。
整個大陸台幹需求,明顯需要的是打天下的將才,「台商也好,陸商也好,今天要找台灣人西進,1、2000 家店的布局,或複製台灣餐飲服務產業成功模式,當然要找有know-how、有技術的人,」晉麗明說。
發現3 先求卡位 再想薪水
西進動機,由被動轉主動。
面對最後一波西進機會,許多台灣求職者比過去更主動。詢問有大陸工作經驗者,願意西進工作的主要原因,52%的受訪者表示「大陸市場發展潛力大」,50%希望「增加個人工作歷練」(詳見圖3)。
比較不同年齡層的原因,可以發現,36 歲以上有大陸經驗者,多半因為公司外派,才選擇前進大陸,25-36 歲的年輕工作者為了先卡位,看準了「大陸是未來世界舞台」的優勢,主動考慮到大陸工作。
只是西進之前,得調整一下自己的期待值,因為,隨著機會的消長,錢也跟著減少。
比較沒有大陸經驗與有大陸經驗的工作者對薪資的期許跟實際所得,結果發現, 27%沒有大陸經驗的受訪者,期望大陸薪資能增加1.8-2倍,22%期望增加1.5-1.8倍,實際上,詢問有大陸經驗工作者,25%薪資增加1.1-1.3倍,23%增加1.3-1.5倍,顯見兩者認知有相當的差距(詳見圖4)。
「愈年輕的台幹,由於工作資歷較短、大陸人才崛起,西進的薪資溢價幅度也明顯縮小,」陳力孑說,過去認知中,台幹的高薪、好福利,早已不復存在。
發現 4 新台幹3大必備能力
大陸人才崛起,台灣優勢在哪裡?陳力孑建議,除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外,台灣員工可以善用3大優勢,幫助自己打穩前進大陸的腳步。
1. 工作態度: 工作負責、抗壓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也較高,加上高忠誠度,所以在許多陸資企業眼中,台灣員工是很好的管理、金融人才來源。
2. 敏感度:受到日本以客為尊與高效率的服務模式所影響,加上所處環境競爭大,必須在乎每個客人的反應,台灣員工對顧客反應的高敏感度,有助於建立好的客戶關係與服務水準,恰巧適合服務、零售業等第一線服務人才需求。
3. 文化包容性:相較大陸員工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台灣員工面對不同文化,高包容度、高EQ讓他們擅長與不同國家、種族的人溝通,是企業眼中極好的跨國際合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