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 小說家王文興出版《家變》,它的創新文體與故事內容,在當時文壇上掀起軒然大波,這本後來被喻為五四以來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一開始的場景是這樣描述的:
「籬圍是間疏的竹竿,透視一座生滿稗子草穗的園子,後面立著一棟前緣一排玻璃活門的木質日式住宅……木板的顏色已經變成暗黑。房屋的前右側有一口洋灰槽,是做堆放消防沙用的,現在已廢棄不用。」
這棟日式住宅正是如今被台北市文化局定為古蹟的紀州庵所在地,小說家王文興青少年時的成長之處。
在日治時代,紀州庵曾經是高級日式料理亭,專門招待達官顯要,戰後則成為台北公務人員的眷舍;不同於青田街及永康街高階公務員的大庭園與圍牆,鄰近河岸的紀州庵,在低矮的竹子圍籬環繞下,反而另有一種天地開闊之美。
正因為如此,在這條蜿蜒的同安街上,從50 年代開始便匯聚不少文人聚落,從藍星詩社、《文學雜誌》,鄰近如純文學、洪範及爾雅等出版社,也以城南為落點,把對台北的記憶,透過文學表達手法,長存在歷史長河中。
如今已蒼蒼白髮的王文興,站在紀州庵古蹟前,望著樹齡已百年的巨大老榕樹喟歎說:「這棵老榕樹以前我住在這裡時就在了,現在竟有兩倍大了。」
如果沒有文學為歷史留下柔軟的記憶,早年台北街頭巷尾的風貌,或許只剩下正經八百的歷史事件與殘垣斷瓦,供後世人猜想。這就是紀州庵在今年正式成為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後,於11月開展的第一場文學展,便以「台北的告白」為主題,邀請10 位選書達人,選出100 本反映出常民生活的台北文學書籍,從台北的身世開始談起,台北的建築、台北的愛情、台北的音樂與台北美食等。
為什麼是以文學來探索台北的常民生活呢?
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封德屏說,台灣一年出版4 萬多種新書,文學尤其是大宗,早在半世紀前,出版社就透過文學在記錄歷史,而多如過江之鯽的出版書籍裡,文學向來能保存長久,不易淘汰,因為它跨越年代,卻能表達當時的歷史背景與人文情感,得以一窺當時的常民風貌。
透過這100 本精選文學的告白,你會發現,無論你是台北在地人也好,或是離鄉背井在台北過生活,台北並非只是大家認定的嘈雜與喧鬧的都市,也並非只有冷漠的面貌與高聳的101 大樓地標而已;而是半世紀以來,多少匆匆的愛情在台北錯過、多少過客在台北留下衷曲,多少遺忘的建築被擦身而過,因而成就今日的台北。
100 本文學好書,10 種觀看台北常民生活的方式
1960 年代的台北愛情,是怎樣的風貌?
且看當年的瓊瑤小說《窗外》,書中主角江雁容與康南的師生戀,經常幽會的小咖啡館,就在寶宮戲院隔壁,當時的咖啡館,幽暗隱密,彷彿當年的談情說愛,總得遮遮掩掩才行。
而在1980 年代蘇偉貞的《世間女子》裡,刻畫了當時都會男女的愛恨情仇,在台北這個都市裡,留下了女性對尊嚴與自信的覺醒。
走到1990 年代,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主角在探索生命與愛情的同時,台北都會邊緣區新店景美一帶的風景,也攬入讀者的眼簾。
愛情選書達人宇文正說,台北的愛情可以表現在浪漫的瓊瑤小說裡,表現在席慕蓉的《七里香》詩詞裡,也可以表現在幾米的繪本《向左走‧向右走》,她按照年代依序挑出10 本關於愛情的文學,讓大家可以從這樣的脈絡中,看到不同年代的愛情觀。
而台北, 究竟藏有怎樣的身世呢?
身世選書達人莊永明說:「身在台北市,應知台北事。」台北除了是一個每天趕著上下班的生活城市,其實台北市的生活史是相當豐富的;早在3 千多年前,台北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3 百多年前漢人就進駐台北城開墾,文史學者莊永明透過選書,一一為大家揭開台北古早的面紗,讓大家走過茶香歲月的大稻埕,走過典藏的艋舺歲月,更走過1980 年代台北老街的風貌。
建築與街頭巷弄,更是貫穿台北市的血脈。或許,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台北擁擠雜亂的建築,也無法定義台北的地標究竟是中正紀念堂還是101 大樓,但是透過建築選書達人李清志所選出的10 本與台北建築記憶相關的文學作品,卻讓台北的建築,多了舊時溫暖的記憶。
從王文興的《家變》,看到台北城南的舊時風景;黃春明的《小寡婦》,呈現當年位於中山北路美軍顧問團所帶進的美式酒吧與旅社;甚至早年國片對台北的描述,例如《街頭巷尾》中的違章建築、《戀戀風塵》中的西門紅樓與中華商場,以及《王哥柳哥遊台北》的中山橋等,都是觀看台北的另一種方式。
愛情、身世與建築之外,觀看台北,還有哪些角度?你可以透過馬世芳選的音樂作品,看到台北半世紀來產製的流行歌曲;焦桐選的美食文學,形成集體鄉愁;劉克襄選出的台北大自然風貌,看到台北盆地依山傍水的豐富地理;傅月庵的閱讀小品,如何迸出燦爛的人文火花;鄭美里的住民文選,感受台北多元的住民圖像;而紀大偉選讀的性別文學,鬆綁了社會潛在的多元樣貌;以及張鐵志選的社運文學,讓你發現這座城市,一直用不同方式去推動各種運動。
老樹綠蔭相伴,台北最自在的文學角落值得探索
台北的精彩,有文化的醞釀、有青春的吶喊、有垂涎的小吃,更有正義的呼喚,透過10 種觀看常民生活的文學方式,一一呈現其中。
找一個理想的下午,不妨來紀州庵看看主題展,翻翻10 位選書達人為大家挑選的100 本好書。在文學館外,更有圍繞著巨大老榕樹而建的文學公園,這棵榕樹正是王文興少年時期與之相伴的榕樹,如今成蔭,適合親子一齊前來樹下閱讀與寫生的好地方。
渴了、餓了、想歇歇腳了,一樓的文學茶館,刻意用仿古的方式,木質玻璃窗、低矮的窗格、古意十足的茶香與餐點,讓你好好地一發思古幽情。台北,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角落,值得一一探索。
它可以是莊永明生長的大稻埕茶香角落,也可以是白先勇筆下《台北人》年華老去的角落,而紀州庵,不妨把它當作一塊文學角落,走在這條街上,余光中、林海音、王文興等文人學者都曾在此居留,超過半世紀的老樹們依舊矗立在靜謐的巷弄裡,成為台北最自在的一個閱讀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