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最陌生,其實最熟悉

丹麥設計搭檔Space Copenhagen

蔣惟恩
user

蔣惟恩

2011-12-01

瀏覽數 3,450+

最陌生,其實最熟悉
 

Space Copenhagen 的官方網站上,除了設計作品,還出現了許多與「設計無關」的照片,那是一些像是某種材質的細節,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照片裡是木頭、鐵鏽、水泥、金屬、皮革,而畫面的構成像是美國畫家羅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看似平靜,卻很有20 世紀初意識流文學的意味。

採訪當天,走進忙碌略嫌混亂的上海家具展,周圍筆直的臨時隔間在忙亂之中彷彿成了吞食方向感的怪獸,然而想起前一夜在網站上的幾張不知是鐵鏽還是木頭的照片,還在腦海裡記憶猶新,不知為何地,被打亂的思考些微穩定了下來。

當我見到Peter Bundgaard Rützou 與Signe Bindslev Henriksen,這對2005 年共同成立Space Copenhagen的設計拍檔時,第一個問題就是,「那些照片的用意是什麼?」

「這些看似與設計無關的事物,其實都在提示一種『純粹美感』的氛圍,有時候你會被一些東西吸引,但是卻不知原因,」Peter 回答。

設計vs. 反智 沒來由地被吸引

當我們不斷被灌輸設計與智慧的必然關係,似乎沒有可能回到「反智」的角度,去分析一件設計作品為什麼吸引人。

近來Space Copenhagen 的設計引來了不少討論,因為他們所操刀的丹麥noma 餐廳,去年首度打敗4 連霸的西班牙El Bulli,獲得「全球最佳餐廳」美名後,今年再度蟬聯冠軍。「設計全世界最佳餐廳的室內設計師?」這個概念多少使我有點好奇,這兩位因為noma 獲得更多知名度的設計師會說些什麼。

然而訪問一開始,他們不談設計,卻從一些照片開始。

網站上那些看似與設計無關的照片,都是兩人在旅行途中親手拍下的,而拍照的原因,是因為「被美所吸引了」。Peter 說,因為丹麥小,他們經常利用旅行汲取設計靈感,在沿途發現他們認為美的事物,而這些美的來源,大多都不是設計本身,而這符合了他們所信仰的設計哲學,「我們的設計挑戰,就是吸引『感性』,而非『理智』的設計。」

日本設計評論家科仁(Leonard Koren)曾經提出一個論調,「美學的意義,是當你投入一件設計,而你的心智無論在分析、概念、想像上都被其吸引。」當被設計的「美」所吸引,在任何理性的解釋底下,都很難分析出為什麼會為其所吸引的理由,這更像一種難以言喻的氛圍。

或者,連「分析」都是多餘的動作。

Signe 舉例,一個空間為什麼吸引人想待下來,甚至多來幾次,是因為「舒服感」,「很多室內設計,很精緻又漂亮,卻反而有令人難以親近的距離感,也許是設計過頭,也許是過於概念性而顯得冰冷,而這樣的空間,只會引起人們一開始的新鮮感,但是時間一久,人們很快失去興趣。」她說,相對於「新潮」,兩人強調的是設計的歸屬感,或說是人進入之後,自然而然產生的歸屬感,這也是Space Copenhagen 的室內設計案能夠跨足酒店、餐廳、時裝店以及私人住家的原因。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設計必須是『反智』的,我們相信,『sense』是比『腦袋』聰明的,因為sense 會比思考更快,」Peter 說,與其去為設計說一大堆故事,讓觀賞者聽得目眩神迷之後才愛上他們的設計,不如直接和人的感官溝通,找尋跨越語言、國界、文化,對美的共同體驗。

北歐設計和中國的共通點

受到北歐設計大師的無形影響,Space Copenhagen 的設計,有股自然且有機的味道,而跨越半個地球來到東方,他們發現了北歐設計與中國的契合點。

1950 年代,北歐經歷了設計的黃金時代,雅克比松(Arne Jacobsen)、韋格納(Hans Wegner)、阿爾托(Alvar Aalto)等工業設計大師,簡約卻又有機的線條與造型,間接影響如日本等發展設計的後進國家,甚至至今,「北歐設計」仍然是一股強勁的設計流派。

「當說到北歐設計,都會談論它崇尚自然以及尊重手工的精神,」Peter 說,他們的設計也受到影響,因此在Space Copenhagen 的室內設計或家具當中,大量使用了保留材料原貌的天然材質,比如不做過度表面處理的木材、石洗帆布,或是只經過輕微染色,經過使用而保留下手感的皮革。

「每次和不同的客戶合作,對我們來說,都像在有限時間之內,進行一場調查行動。」Signe 說,除了傾聽客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去感覺每項設計項目的「本質」。

當Stellar Works 邀請兩人前來中國進行一項家具設計時,他們第一個動作就是進行「調查」,他們發現中國手工藝的高度發展,不約而同地與北歐設計的精神吻合。

自然材質 歲月痕跡更添美貌

在名為Lunar 的家具系列中,他們說,有許多細節是來自中國的靈感,例如一把木製椅的關節,採用的是中國常見的金屬卡榫,而一組木製屏風,利用了中國園林常出現的窗花,以較為簡約的方式呈現。

然而,時間因素也是北歐設計與中國的契合點,「很多中國家具,就算經過了一、兩百年,還是很美,」Signe 說,流動過的時間,反而增添了家具的美感,而這和他們的設計一直追求的,「我們希望設計可以像是家庭成員,適切地進入生活,恰如其分地存在於任何一種空間裡,過了再長的時間,也不會因此被淘汰。」而這也是他們的設計大量採用自然材質,希望留下歲月痕跡的原因。

而Signe 的答案,又使我想起那些他們拍下的鐵鏽照片。時間也許會在所有事物上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侵毀腐蝕原來的模樣,轉瞬再度觀看,卻有另一種面貌,熟悉,卻也有陌生的美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