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聲將流傳下去
面對人類的第三個千年,教育將主宰國家的盛衰。「教育」已經不再是百年大計,躍升為「千年」大計。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世界各先進國家紛紛提出教育改革方案。
可惜,五十年來的台灣,雖然教育普及,但似乎沒有出現過社會一致推崇的大教育家或大學校長,傅斯年先生大概是唯一的例外。
先後在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丁肇中與李遠哲二位,都曾在台灣受過教育,是台灣可以難得分享的國際榮譽。也許比諾貝爾獎更難得的是,田長霖先生以大陸出生、台灣受完大學教育的背景,在加州柏克萊校區七年校長任內的傑出表現,被譽為「現代大學史上學術領導的典範」。
一九九○年,從二百五十八位候選人中,田教授脫穎而出,被聘為加大第七任校長。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擔任第一流研究大學校長而非本國出生的第一位,當然更是華裔及亞裔中的第一位。
今年六月田校長卸任時,柯林頓總統在給他的信中有這麼一段話:
「過去七年,身為柏克萊加大校長,你對加大與社區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原本在學術上就聲譽卓著的柏克萊加大,在你力促多元化與對外發展下,更加有聲有色了。為了迎接新世紀,加大已做了充分的準備,你應該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感到無比的驕傲與欣慰。
我謹代表這群因你的遠見與貢獻而受惠的人,謝謝你在提升教育品質上的全力奉獻。你的成就是美國的珍貴資源,你的名聲將在離職後仍流傳下去。」
(二)北大這塊「聖地」
田教授在柏克萊的輝煌成就,已在劉曉莉小姐的書中有生動的描述(見所著《田長霖的柏克萊之路》,天下文化公司出版)。在序言中,清大校長沈君山對當年台大籃球場的戰友提出了深刻的期望,其中一項是盼望他誠心而無私地在教育與科技,甚至更廣泛的層面上,協助中華。講得更清楚些,沈校長希望田教授今後能對中華民族、或者海峽兩岸,做出更多的貢獻。正是這一個期望,引發了我寫這篇短文。
這篇短文在陳述一個教書人的幻想——邀請在美國擔任過第一流大學的華裔校長,回去擔任中國最好大學的校長。
一九八八年在紀念北大九十校慶的一本專著——《精神的魅力》的扉頁,出現了這麼一段扣人心弦的話:
「這真是一塊聖地。」
「近百年來,這裡成長著中國數代最優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的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合,構成了一種特出的精神魅力。科學與民主,已成為這聖地的不朽靈魂。」
北大能否請田教授當校長,有兩個基本問題:北京領導人「敢」聘他嗎?田教授「肯」接受嗎?
北京的「敢」需要有膽識、有氣度,接受一個受過西方嚴格科學訓練與民主洗禮的教育家的理念與實踐;田教授的「肯」,需要冒風險,需要犧牲,需要以極大的說服力及耐心與一個中央集權體系爭取自主及尊嚴。
(三)當北大像柏克萊時
很少人會相信,這個幻想會成真。我沒有這樣悲觀,且聽我率真的想法。
先從北京領導人江澤民先生說起,經過這次十五大後,江先生的領導風格將不再是鞏固權力,而是要善用權力。如果江先生真要使中國在二十一世紀變成現代化,他知道他必須要做三件大事:
(1)持續經濟改革與開放
(2)加速教育發展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