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從小進出醫院,最後發現,只剩不到一年的日子好活,你的願望清單中,你想做什麼?
如果你的小孩,從小受盡病魔的摧殘,最後只剩一年的時間,你要怎麼面對他、面對自己即將要失去愛子的痛苦?
死亡本身不可怕,但是恐懼死亡、害怕分離,才是真的令人痛苦、不想面對的情緒,只是人終一死,要怎麼把死亡當作一個歷程,不單單只是生命的結束,或許12 歲的山姆,真正的教了我們一課。
用記憶 讓我們永遠在一起
12歲的山姆是白血病患者,在第3次發病後便停止上學,也不留在醫院進行治療,每天由專門的護士為他送血小板到家裡,觀察病況發展。
在醫院治療時,山姆認識了同樣患有白血病、以輪椅代腳的菲利。兩人的家長請家教老師替他們上課,老師鼓勵他們列出願望清單,實現心中夢想。不論是挑戰世界紀錄、嘗嘗當青少年的滋味、追女生⋯⋯等,帶點小叛逆的菲利像個大哥哥一樣,帶著山姆提早長大,完成夢想的一切。
透過主角山姆的旁白,表達小男主角在面對自己死亡時的感受,以及父親不願意面對兒子即將死亡的心情,電影《永遠在一起》(Ways to Live Forever)清楚描繪死亡在一個家庭當中,對不同家庭成員造成的衝擊,以及山姆和菲利勇敢追夢,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還是活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完美生命。
《永遠在一起》改編自英國小說作家莎莉‧妮柯絲(Sally Nicholls)的暢銷得獎名作《關於我和那些沒人回答的問題》,是新銳西班牙導演古斯塔沃‧朗恩(Gustavo Ron) 沉潛4 年推出的第2 部劇情長片,用輕快的節奏,帶出主角山姆在臨終前完成夢想的歷程,加上父母親面對自己兒子生病,隱含不說卻充滿溫暖的情感與關心, 一反過去電影在討論死亡議題時充滿悲傷、沉重的氣息,朗恩透過小男主角陽光、開朗的聲音,陳述疾病和死亡。
電影第一幕開始,對著鏡頭,山姆用著像是在介紹天氣般的輕鬆語調,如此介紹自己:「關於我的5 項事實:一、我叫山姆;二、我12 歲;三、我收集故事和趣味小常識;四、我有白血病;五、你看到影片時,我可能已經死了。」將自己的病與即將到來的死亡放在介紹的最後,山姆直接告訴觀眾,這個讓他有點小苦惱的病,是自己無法繼續活下去的原因,卻也是他最不重視的一部分,將山姆這個略帶天真,卻又已經成熟到知道真實世界的性格描寫的淋漓盡致。
12 歲,正是從孩童要變成青少年的階段,帶點童心的眼睛,開始想要探索這個有點難懂的世界。像個小學究般,山姆用近似研究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死亡,問出一連串與死亡有關的議題。他並不知道死亡是大哉問,是那種就連大人也無法回答的問題,卻只是很單純的想知道,到底自己為什麼會死?為何人會死?
山姆並不害怕死亡,對從小就跟白血病共存的他,死亡早已經是他生命中最可預知的一部分。他說,「如果每一次想到我都很傷心,那要怎麼好好地記得我呢?」凸顯他對自己死亡的接受與釋然,反而是對家人與親友的不捨,讓他選擇用最好的方式,永遠活在大家心中。
死亡 也是一種永遠的失去
死亡,是一輩子的分離跟失去,更代表無法忘卻的傷痛與不捨,相對於山姆的開朗與釋懷,山姆的爸爸反而無法面對自己親生兒子即將死亡的消息。
山姆一開始中斷治療回家時,爸爸用逃避的方式面對,不管在二樓窗邊冷冷的看著樓下山姆出門,或仍舊相信山姆還有恢復正常的機會,跟媽媽提到應該要繼續治療的時候,都直接的點出爸爸一方面不知道如何表達對生病兒子的關心,也因為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反而刻意跟山姆保持距離,彷彿不去面對,就不會失去山姆的心情。
一直到,在無意間發現了山姆的影片,爸爸才驚覺到自己的逃避。看到山姆發病,還反過來安慰自己不要擔心時,更驚訝的發現,相較山姆堅強的處理自己的生病,身為大人的自己,其實原來有多麼的脆弱與無助。
死亡,對生病者或許是一種解脫,但對活著的家人來說,卻是永遠的枷鎖,但是或許只有擺脫枷鎖,讓最後的日子變成最美好的記憶。
就像電影最後,山姆說,「人生有些事情從頭到尾都很完美。」或許對山姆而言,他的完美結局,是美好的回憶,代替自己,永遠活在家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