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微博上寄了一張有趣的圖像給三立執行副總經理、偶像劇教母蘇麗媚,圖片中把Hate(厭惡)字母連起來寫,透過鏡子的另一面看,居然變成大寫字母的Love(愛)。
愛與恨,一線之間,這不僅是偶像劇裡的必要元素,也是看世界的一體兩面。
為什麼一定是yes,不是no?什麼是成功?什麼又是失敗?別人定義的遊戲規則,蘇麗媚的思考邏輯,總會先打個問號。
很多人認為台灣電視、電影都已走到了死胡同,她看見的字卻是「生」。
別人認為一件現在看起來不好的事,她會說,「事情又沒有走到結尾,你怎麼能判定他是錯」;「錯也許是時間不夠久,時間一久,它也許就對了。」
「要先毀掉既有的遊戲規則,才能夠重新走出新的市場邏輯,」她說。就像Hate 和Love,「每一個景象在你面前時,都可以換一個樣子,」為什麼你不開始逆思考?
蘇麗媚的逆思考,總是讓她走出不一樣的路。
砸爛吉他的搖滾天后
文化創意的本質,就是抽象、微型,怎麼可能形成文創產業鏈?
蘇麗媚就像在舞台上砸爛吉他的搖滾天后那樣叛逆,「我其實滿有革命精神,如果別人認為你成功,那不是拿來景仰,是拿來挑戰的,不斷挑戰別人認為你做得到的東西 。」
1982 年政府開放有線電視執照,電視台從4 台擴增80 台以上,大量的非專業人才進入電視台,素質良莠不齊,大量的日韓劇入侵,電視產業根本招架不住,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
以蘇麗媚不服輸、不信邪的個性,她開始大量研究,她要制訂新遊戲規則。
文創產業一定要堅持原創
改革者,要能不斷質疑,要敢叛逆,更要能放下身段不恥下問。不會編劇就學編劇,不會鏡頭就學鏡頭語言,在改革者身上,沒有不會的藉口。
2001 年,她製作台灣第一部原創偶像劇《薰衣草》,不但刷新收視率,更首創有線與無線電視台策略聯播,成功外銷版權到亞洲其他國家,也形成台灣「原創偶像劇」風潮。
從編劇、演員、導演等,不斷挖掘新面孔,蘇麗媚創造「劇本→明星→衍生商品→外銷」的商業模式,發展出一條台灣偶像劇的生產線。
改革者還要非常清楚新遊戲規則到底要主張什麼? 她的答案很簡單,堅持原創。
原創代表的就是無法複製。她發覺台灣的巷弄文化是創作的最大資 產,文創的養分,其實就是來自我們這塊腳踩的土地,在每天穿梭的巷弄中,過往的人事物在這塊土地上,運用不同媒介,訴說著
各自的生活故事。
找到了獨特性,她發現創作裡根本沒有找不到題材這件事。
學習逆思考不過,別以為她會掉進成功方程式裡。
逆思考:現在的成功絕對不是未來的成功。
進行破壞式創新,必先推翻自己原來會的。蘇麗媚說,未來文創人必須是帶有冒險因子的革命家,多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徑。
台灣文創產業多屬個人的微型企業,小小的亮點雖然多如繁星,但是如何能變成華人戲劇產業的領頭羊?
蘇麗媚觀察,台灣之所以沒有具體的文創產業鏈,關鍵在缺乏link。為了打造一個台灣偶像劇可以輸出國際的產業聚落,最近她開始結合華威國際創投,成立夢田文創,以文創偶像劇《醉後
決定愛上你》為基礎,企圖打造台灣文創第一條產業鏈。
透過外銷偶像劇的經驗,蘇麗媚發現,創意事業最迷人的是,能由核心內容不斷往外擴散、複製,再被重複使用,這剛好是要形成產業規模最需要的關鍵要素。
最難的是,她得先跳脫只做偶像劇的思考,原創劇衍生的App、動漫、劇場表演、流行音樂、經紀事業、新興媒體及創意生活等(詳見上圖),多角化經營讓同一個原創故事在不同市場開枝散葉。
「如果捨不得推翻原有的,永遠無法重生,要有勇氣毀滅、破壞,再重建新的市場邏輯,」 蘇麗媚說。
挫折中學會善意的本質
什麼是人一生追尋不變的初衷?
每個人在耕耘自己的夢田時,一定會遇到外界的質疑和挫折,蘇麗媚給自己的答案是,這時你要想的是「善意的本質」。
從偶像劇到文創產業,蘇麗媚不斷挑戰自己,挑戰制度,挑戰未來,一路上,有質疑,有未知,但她相信善意的本質,夢田,絕不是只耕耘自己的夢,「如果我們常常去想到怎樣讓社會變得更好,當你真心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中心思想和生命信仰愈純粹,力量就愈大。」
除了以原創故事串聯產業,夢田文創另一個重要角色是扮演文創人與創投基金的平台,透過育成、整合,導入資本市場資源,「用我們的經驗、獲利模式等,形塑未來有競爭力的微型文創,慢慢串成一個大產業。」她舉例,一家很會拍偶像劇的影視公司,一年獲利3、4 億元,仍無法IPO(首次公開募股),但若以文創偶像劇為核心,整合各領域文創品牌,發展跨產業,就有IPO 的機會。
就像牛頓顛覆千年定律,不斷證明後,成了地心引力。
蘇麗媚推翻50 年影視產業模式,邊實驗邊證明,「要堅信事情到最後會變成好事,如果沒有,說明還沒做到最後。」
逆思考就是,多去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多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徑,蘇麗媚說,「從驚喜中產生經驗,有了經驗,開始就會有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