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在速食、智慧手機、網路、臉書的30 世代,過分豐沛的世界,卻讓他們焦慮、無能為力。
抱持著「只要生活還過得去就好」這種意識的日本年輕人愈來愈多,讓大前研一與柳井正兩位關注日本前途的大
師,憂心「日本再見的時代已經來臨」。他們認為,年輕人喪失工作熱情和欲望,停止「變化」和「挑戰」,只向內看、向下看、向後看的心態,已把日本逼到斷崖絕壁上。
30 世代的困境並不僅限於日本,台灣也有類似狀況。許多人完成學業,換過幾個工作,卻仍然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成了高學歷低成就、高失業低薪資的失落年輕世代。調查也指出,五成的台灣30 世代的10 年夢想藍圖中,會是小店長或是生活平穩的上班族,跟日本年輕人一樣。「活躍於國際舞台」這種目標,他們不敢奢望或根本不去夢想。兩位大師怎麼看年輕的這一代?他們覺得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大前研一:手冊化世代, 一味遵循指示
不願探究問題本質的傾向,在30 歲以下的年輕人身上尤其明顯。深入分析背後的原因,我發現「手冊化」這個重要因素。因為這個世代中,第一份的工作經驗幾乎都是便利商店、速食店、連鎖餐廳的計時人員。
這些工作的共通點是,所有的業務都已經被手冊化了,只要按照手冊完成工作,就能獲得肯定,完全不需要自己思考。但以為這就是工作的年輕人日後踏入社會後會有什麼後果呢?
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習慣一旦養成就難以改正。沒有了手冊後,年輕人就變成只會一味遵循上司指示工作的應聲蟲,一碰壁就認為「沒辦法」,馬上舉雙手投降。完全欠缺試著靠自己解決問題,或是學習解決方
法的意識。
年輕人仰賴手冊的現象雖然不是現在才出現,但近來商務人士手冊化的現象還是相當嚴重,如果商務人士在進公司3 年內就放棄自主思考,就很難從手冊型員工的格局中順利「畢業」。
柳井正:試著挑戰超越一顆螺絲釘的工作
我也深切感受到商務人士缺乏學習必要能力的積極態度。多數人都安於現狀,以為這種狀況可以永遠持續下去。
然而,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透過工作與社會發生關聯,所以工作就像呼吸一樣,所有人都必須工作謀生。如此理所當然的觀念,現在的年輕人究竟理解多少?遇到不如自己預期的工作、無法融入職場時,就窩在家裡、變成尼特族(NEET,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的人實在太多了。
難道在沒遇到「理想工作」和「理想職場」之前就不工作嗎?但問題是,符合所有條件的理想工作本來就不存在。我認為比起找到一個理想工作,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反而更重要。成為一個社會人的首要條件是獨當一面、自食其力。成就任何事之前,若不先努力工作、學會謀生力就一切免談。
失去自我期許或許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多數人似乎都深信自己沒有改變任何事情的力量。但是,如果認為自己只是公司裡的一顆小螺絲,周圍的人也只會如此看待你。我認為大家應該要對自己有更多的期許,試著挑戰超越一顆螺絲釘的工作,就算失敗,也不要輕易失去自信。
對沒武器又不學基本功,就算看哆啦A 夢也不讀杜拉克的年輕人,世界上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世界因為IT 科技和全球化浪潮不斷趨於平坦,迎向一個處處皆商機的時代,不思索該如何投資自己,只是想著要在穩定的企業裡工作、等著累積年資好升遷、過安定日子的人,在兩位大師的眼中,只會成為「不良庫存」而已。
面對快速變遷,別人都準備搶在你前面的時代,兩位大師建議年輕人應該如何提升自己?
大前研一:洞察力比網路知識更重要
如果再不學習真正的「謀生力」,將無法在世界上存活下去。
相較於其他國家,日本人在溝通能力上的確略遜一籌,但只要擁有看穿問題本質、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能讓人另眼相看。如果有辦法學習彌補缺點的技巧,卻還說做不到的話,那日本就真的會面臨從「日本再見」淪落為
「日本消逝」。
柳井先生曾指出「世上沒有全新的東西」,我也深表同感。就算時代變遷再快,商務人士所需的知識技術也與過去沒有太大不同。倒不如說,這種知識技術的價值比我寫《企業參謀》(1976 年出版)的時代更重要了,因為現在任何事只要用手邊的電腦、智慧型手機上網搜尋,就能馬上查到,「知識」的價值已經相對降低,但從洞察中導出答案的技術也相對提高。正因為表面資訊獲得容易,才讓發現問題本質能力的價值愈顯得珍貴。
今天,大家必須從不學習商業基礎能力,一味浪費時間的生活中畢業。因為已經沒有時間再猶豫要不要脫離「手冊人生」,學習「謀生力」與「在世界存活的能力」了。
柳井正:每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
我經常對UNIQLO 的員工說,平常就要不斷訓練自己思考「如果是社長會怎麼做」,想像自己身為經營者該如何做決策。在日本很多企業的第一線店鋪在總公司面前總是抬不起頭來,但UNIQLO 不同。店長一職並不是「榮升」總公司的踏板,而是支撐UNIQLO 企業經營的重要支柱。
同是UNIQLO 的分店,但在思考展店的地域、區位、規模時都千差萬別,客層也迥然不同。總公司雖然會針對店鋪經營的原則,例如店裡要擺設哪些商品、該如何陳設、如何接待顧客,制定某種程度的指導方針,但不會強迫各店全盤接受,最終的判斷都會交由第一線的店長決定。
他們雖然是上班族,但工作內容其實接近企業經營。
店鋪的營業額往往取決於店長的能力,成績單每天都透過最真實的數字擺在眼前。雖然UNIQLO 的店長平均年齡只有28 歲,可謂相當年輕,但每個人平均都要管理30 到40 人,甚至200 人的員工。
在全國眾多分店當中,成績尤其突出的是特許加盟店的業主店長。原因在於企圖心的不同。我經常告訴員工要「捨棄上班族意識,以經營者的觀點思考工作」,加盟店的店長就是最忠實實踐這種精神的人。他們總是拚命想提高營業額,深知「每年」、「每季」、「每天」都是勝負關鍵。
不是只有白手起家、變成億萬富翁的人才算是成功;在組織中,努力創造佳績,支持公司經營,也是一種成功。只要抱著求知若渴、永不放棄的精神,總是往更高的目標前進,努力學習和發揮創意,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多年前杜拉克早就預言「知識工作者」時代的到來。所謂的「知識工作者」是指能活用專業和知識,主動思考、行動,以支持企業經營的勞動者。只依照老闆或上司指示工作的時代已經結束。就算無法成為經營者,能夠在織中創造成果、在社會上獲得成功的人,就是知識工作者。
無論是什麼工作,就算是打工或是臨時工,所有工作人都應該把自己當成是知識工作者。我殷切希望各位不要輕易滿足現狀,要能注視著商業大山上的浮雲,往成功的頂點邁進。愈是凌雲壯志,在登上頂峰時能看到的世界也愈是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