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財的兩人世界,該怎麼有效經營?
當理財從一個人要養成的習慣,變成兩個人要達成的共識,轉換過程要挑戰的,不僅是男女先天思維的不同,還有後天個人消費觀的差異。
鄭佳惠與楊繼宗是典型的30 世代小夫妻,兩人結婚快2 年,今年1 月,寶貝兒子報到,因為這個小生命,他們重新改變了理財方式。
兩人的「婚齡」嚴格來說還算是新婚,但,兩人卻沒有像一般新婚夫妻的磨合期,原因是他們擁有深厚的感情基礎。鄭佳惠與楊繼宗是高工同學,愛情長跑多年,後來因為各自工作發展,中間曾分開5 年,2009 年8月,二度交往的兩人認定對方就是今生的另一半,許下婚姻的承諾。
承諾,代表著兩人同心經營家庭。但是理財跟談戀愛一樣,有時愈近愈像刺蝟,很容易陷入爭執的泥淖。要解除不必要的爭執,讓金錢化為滋養家庭的養分,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兩人理財共識,訂定清楚的人生目標。
進入家庭,有了另一半,理財觀念需要調整,因為真正的財富是同時豐富心靈、感情和存摺,不該只是像為金錢報酬率而衝刺的短跑選手,而是想法子跟另一半,跳一支雙人舞。
鄭佳惠與楊繼宗為了跳出和諧的雙人舞,不但各自在消費的價值觀上做了調整,也透過溝通,尋找最適合的節奏,在一種自在的環境,一起創造兩人想要的生活。
幸福存摺1》
消費週期 從7 天變30 天
婚前,鄭佳惠是享樂主義的時尚女,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她,平均年薪超過百萬,花錢絕不手軟,每星期做一次約5,000 元的全身SPA,每年安排1 至2 次的出國旅行。除了定期的瑜伽課,還瘋肚皮舞,到埃及考取師資認證,五官立體的她,化起妝,就像美艷的肚皮舞孃,熱情舞動人生。楊繼宗是工程師,是不愁吃穿的么子,住在父母為他買好的房子,喜歡球類運動,每星期打高爾夫球,每月薪水近5 萬,只需用在養車與養自己。
兒子Daniel 出生後,兩人自動減少花在自己身上的消費,從「星期制」改為「月制」。把消費時間拉長,以前1 至2 星期做1 次SPA,「現延長為2 個月做1 次,」鄭佳惠說。
兒子週一至週五在媽媽家,兩夫妻下班後就到板橋看兒子,幫他洗完澡,10 點多回到永吉路的家,週五晚上再帶回家,「週末就是陪兒子,沒時間shopping,現在幾乎不買衣服,以前買太多了!」這位時尚正妹變成辣媽後,第一個調整的是消費習慣,「有了孩子,你很自然就會想省下不必要的支出,但不是強迫自己與對方犧牲喜歡做的事。」楊繼宗也是,高爾夫球活動從1 星期變成1個月打1 次,多打不用錢的籃球,吃大餐次數改為節日或紀念日才會去,「我已經4 個月沒剪頭髮了,」頭髮太長,他乾脆戴上髮箍,也有另一種型男味道。他的另一項嗜好是攝影,兒子出生後,唯一大花費是買了5 萬多元的Canon 7D。「大筆支出我們會討論,7D 雖然是老公想要,其實也是為了幫兒子記錄成長過程。」
他們沒有犧牲享受,放棄自己的嗜好,而是拉長享受的頻率,節省金錢支出,也維持了個人的基本生活品質,使得兩人在婚姻生活中仍保有自在,反而更容易同心。
幸福存摺2》
不再「玩」很大 開始存房子
雙人舞要能和諧,重點在於節奏,不是加速前進,而是放緩步調。多數夫妻在應付孩子出生後,接踵而來的養育費用,加上愈早退休享受生活的觀念盛行,讓不少夫妻陷入積極理財的迷思裡,一味追求致富的速度,不但讓家庭財務風險增加,兩人也會因為過度負擔,關係變得緊張。
鄭佳惠與楊繼宗並不是讓一人掌管另一人的薪水,他們採取責任制。家裡日常開銷、車貸與養車費用由楊繼宗負責。投資則由鄭佳惠負責,她的薪水扣掉每個月給媽媽的保母費,加上刻意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每月可存下4、5 萬元。
比起消費價值觀,鄭佳惠對投資的態度改變更大。以前的她「玩」很大,只買股性活潑,一天上下可達20元的股票,一次買進幾十檔,基金也只鎖定新興市場,有時一賠就是一個柏金包。
單身時,她可以瀟灑的說:「我的柏金包飛了!」有了家庭責任,她以穩健的舞步代替拚命往前衝,不再殺進殺出,理財工具以保守穩健為原則,不買高風險股票,只買外幣定存與投資型保險,有了獲利就轉為存款,累積為購屋的頭期款。
家庭理財首重穩健,以前單身,殺進殺出,只是一人賠,但是現在一家三口,鄭佳惠改以存房子方式調整。現在兩夫妻第一目標就是,「我們想要在家裡附近買一間房子,當包租公婆,」投資股市多年,她說最後都賠光了,還是買屋出租最實在。目前,兩人已把原本作為儲藏室的頂樓整理好,之後出租,多一筆租金收入。
幸福存摺3》
資產淨值= 存款數字+ 共同成長
夫妻理財,還有一個必須克服的罩門,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理財觀。雖然,兩人認識多年,算是了解對方個性,但畢竟是來自不同原生家庭,還是會有些小爭執。鄭佳惠是寧缺勿濫,好東西才買;楊繼宗是寧濫勿缺,寧願多買也不想要用時缺東西,也因為來自大家庭,習慣東西一買就很多。
「比如說要吃奶酥麵包,我就會想只吃一次,去外頭買現成的就好了,他會為了這次想吃奶酥麵包,買了一罐奶酥醬。」鄭佳惠形容自己是業務性格,喜歡每月歸零,楊繼宗是採購性格,隨時要有存貨,「只要他買太多,我就負責歸零,家裡天天吃,直到吃完為止。」
原生家庭不同的理財觀,常常是爭吵的來源。要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跳脫原生家庭思維,夫妻倆能先找出自己家庭想要達成的人生目標,有了理財共識,爭執自動化解。
像鄭佳惠與楊繼宗,兩人就計畫2 年內買下他們的第一間房子,以此作為賺錢存錢的動力。
大多數人說到家庭理財,大部分都是為小孩存教育基金。但鄭佳惠與楊繼宗卻認為,好的家庭理財,資產淨值除了數字,更包含共同成長,夫妻兩人才是最寶貴的資產。他們支持對方發展自己的才能,鄭佳惠支持楊繼宗發展攝影興趣,她自己也剛考取外語領隊執照,現也在上多媒體影音製作課程,接下來珠寶鑑定也要開課,鄭佳惠希望未來能轉型為時間較彈性的自由工作者,「等Daniel 大一點,我想多點時間陪小孩,老公很支持我,我去上課時的家務事都是他分擔。」拍照時,楊繼宗熟練的抱起兒子,餵奶、換尿布專業十足,「我比她還會抱小孩。」
從單身進入婚姻,只要懂得調整理財觀念,現實生活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再會一分一秒消磨掉情感,而是一點一滴讓幸福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