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增加你的「文化智商」

李婉君、王智弘
user

李婉君、王智弘

2011-06-01

瀏覽數 8,550+

增加你的「文化智商」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2003 年史丹佛大學出版了名為「文化智商」的書,提出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為企業管理學的新概念,將它定義為「測量一個人在不同國家、不同民俗與不同組織文化中,能否有效運作的能力」。根據書中研究,傳統上用來判斷員工能力的依據,如學歷、EQ、工作態度與時數,已不足以解釋員工在現代全球化企業裡的表現,必須將CQ納入衡量。

CQ vs. 語言

周杰倫進軍好萊塢,感慨少時沒多背一點單字,把英文學好。他和一起拍片的男演員搭訕,以車子作話題;可惜對方不喜歡車子,對話很快結束,因為沒別的可扯。

這是英文能力問題,還是CQ 問題?

到美國念過書或居住過一段時間的台灣朋友,對類似的無奈心情多不陌生:美國人表面和善,但想和他們交朋友很難。努力參加過幾次聯誼後,沮喪地發現自己的朋友圈仍然幾乎清一色華人,頂多伸入東亞其他國家。和美國學生有深一點的交情不容易,但對照歐、非、印度、中東的學生來說,卻又簡單很多。

然而多數台灣人和所有國際人士交流都是使用英文,不因地區而有差異。那為何與日韓學生交流的阻礙較少?因為我們對日韓的文化理解較深,容易找到有交集的話題,和切入話題的方式。遇上歐、非、中東、印度學生,由於文化理解不夠,常常交換招呼語後便無話可說。換言之,障礙在於CQ,不在語言。

深耕國際友誼,開門走入世界

有位喜好搖滾樂的朋友,少年時代便靠著音樂結交各國友人。他沒補過外文,沒念過一流大學,沒久居過國外,但他與外籍人士應對的能力、技巧,遠超過許多在國外居留多年,卻離不開華人社交圈的人。搖滾,是他打開國際友誼的鑰匙:語言障礙踢一邊,直接闖入文化深層。經過20 多年深耕淬煉,他的英文對答如流。

另一位關心原住民部落的大學生朋友,她自高中時代便積極參與培養原住民小朋友閱讀能力的志工活動,進而出席世界原住民文化的青年會議。她的臉書上,有相當比例的好友,是這麼認識來的,具有同樣關懷的國際青年。她的CQ,肯定是同儕中的翹楚。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一份熱忱、一份友誼,往往是深入認識一個文化,最有力的出發點。

廣泛接觸時事,廣角了解國際文化

網路發達的世代,我們接觸國際時事的來源,不必侷限於主流媒體。茉莉花革命的野火燎原,反映網路思想傳播以「實質共鳴」為關鍵、使用人主動、沒有國界的特點。善加利用這個特性,由自己關注的議題切入─也許是人權環保,也許是電影戲劇,增加文化智商,伸臂可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