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珠的外表看來溫婉,側臉有點像永遠的軍中情人鄧麗君,骨子裡卻有著自己的獨特想法,對人與世界擁有好奇心。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後,順理成章成為老師,而她辭掉鐵飯碗的工作,轉行跨入科技業務,的確令很多人不解。「我不是不喜歡當老師,只是無法想像同一份工作要做25 年,我想做不一樣、有挑戰性的工作。」
因為學長的一句話:「數學系畢業轉入資訊工程領域相對容易。」黃慧珠發現職涯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雖然已經在國中任教,即知即行的她,拿著學長的筆記,買了建議參考書,考上交通大學資訊工程所,「如果沒有學長的建議,我可能想不到數學專長可以跨入資訊業。」 交大畢業之後,她不選擇當工程師,反而選擇當業務,原因很簡單,就是知道自己喜歡與人接觸的工作,想磨練原本有點害羞的個性。
每人都該有「諸葛亮」型朋友
她在IBM 工作19 年,從最基層的業務代表,一路爬升到工商事業群總經理、亞太區工商事業群行銷總監、人資副總,關鍵就在於她懂得經營價值人脈。她定義的價值人脈是,能夠提供有益建言,豐富人生的人。
「我在人生的每個轉彎點上,都有貴人相助 。」黃慧珠口中的「諸葛亮」型貴人,不是幫她找工作,有時只是短短一句話,讓在徬徨中的她有了方向;有時是以過來人經驗,讓她在人生的彎道上,拿捏好方向盤的力道,順利轉彎,有更多時候,他們願意與她分享資源,為她打開職場格局與高度。「職場上的每個人都要建立這樣的價值人脈,」她說,當上人資主管後,更發現人脈對於一個人在升遷上的重要性。
她以信義房屋選拔店長為例,信義房屋店長是自我推薦,公司針對候選人進行360 度評核,看他們的主管、同事、下屬、其他部門同事的評價,業務能力達基本標準即可,「人脈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為領導者要帶領團隊,照顧更多人,人和是他們最重要的能力。」
進行分類,找出經營優先次序
人和,不代表要違心的迎合奉承,也不是要成為行程滿檔的交際高手。相反的,很多的人脈王跟大家想得不一樣。根據研究,他們相當謙虛低調,沒有花很多時間「跑趴」,卻擁有好奇心,願意認識不一樣的人,與人建立信任與和諧的關係。
黃慧珠就是屬於這種類型的人。她將人脈分類為個人人脈、工作人脈與策略人脈。個人人脈是指親朋好友,工作人脈是與公司工作的相關人,如客戶、同事等,策略人脈是指有相同需求的社群或團體,如扶輪社、高爾夫球社等同好社團。
分類的原因是每個人的時間、資源有限。「找出現階段自己的 priority(優先順序),訂出目標,再去盤點現在有哪些人脈?未來想要哪些?還有什麼沒有做到?」 黃慧珠認為,經營價值人脈的目標應該是讓人生與事業
更圓滿,不是整天把自己忙得團團轉。
她在30 多歲時,目標是兼顧家庭與工作,花在策略人脈時間較少,反而是把心思放在個人人脈與工作人脈上。40 歲後,孩子長大了,她有多餘時間經營策略人脈,與先生一起加入高爾夫球社, 擴展自己的生活圈 ,「很
多不同領域、世代的朋友,都是從同好、社團中認識,如醫師、在南部種水果的朋友,這是你在專業領域很難
遇到的。」2008 年,她從外商轉進本土企業,一位已經走過陣痛期的策略人脈圈朋友,是她最好的請益對象,
協助她快速適應不同文化。
用傾聽應對職場中的9 種人
黃慧珠分析自己,是9 型人格中實幹者與觀察者的綜合體,她清楚認知自己的個性並非長袖善舞型,「但我是一位很好的傾聽者,所以我的朋友沒有很多,但多半是一交就是一輩子的好友。」
她坦言,9 型人格裡最怕碰到支配者類型,如果是個人人脈她會盡量避開,但在職場上,從對外部的客戶、內部的上司、同事,都有機會遇到每種類型,她多年摸索出來的心得是每個人都可以是朋友,「尤其是職場起步階段的30 世代,應該建立你的人脈網,能有多廣就有多廣 。」
面對9 種不同的人,她各有經營心法。完美主義者是她在很多大老闆身上看到的,這類型人需要用理性、邏輯與認真的方式跟他溝通。針對給予者,她會真心感謝與回饋對方,「最好是當下用言語,即時回應你的感謝。」
對於很多人無法招架的悲情浪漫者,她反而認為這類型的人感性,多半有才氣,只要懂得欣賞他們的才華,就容易成為好朋友。同樣身為觀察者,她指出,觀察者因為敏感,自尊心強,又自信心不足,很怕受傷害,外表顯得害羞,她的做法是多給他鼓勵,加強對方的自信心。
創造價值前,先提供自己的價值
不管是與哪類型人交朋友,「更重要的是,不要只想著要從別人那得到什麼? 而是你能貢獻多少價值給對方?」她強調,想要創造價值人脈,不要把自己放中間,反而要先成為別人的人脈核心,「也就是,你要『占』上對方心中的第一線,讓他覺得你能提供價值。」當黃慧珠還是小業務時,就用這個心法,敲開客戶CEO 的門。
她會運用公司內部人脈,找相當層級的高階主管陪同拜訪,會面時,她不會不講話,一定會在適合時機說上幾句話,「讓客戶的總經理知道,你對他們公司有深度了解,留下印象。」之後,她會進行第2 次拜訪,請祕書安排5 分鐘 ,讓她可以跟總經理報告針對上次會議所提的方案,「我會詳列與整理總經理所需要的重點,提供策略與建議。」
黃慧珠指出,平日經營工作人脈時,不能只看上不看下,從櫃台、承辦人員到總經理,都要去思考自己能對他們產生什麼價值?「 櫃台小姐可能是生活話題,承辦人員是分享業界的先進做法,總經理可能是趨勢資訊與策略建議。」她認為,如果自己能先產生被利用的價值,就容易創造出價值人脈。
立場衝突的人脈經營法
再來,價值人脈一定要有信任基礎,但是,職場上最常碰到立場不同、利益衝突的情況,如業務部門與生產部門的立場就不同,如何把阻力的本位主義化為有助力的人脈?
黃慧珠的做法是從「大我」的角度去思考,懂得彼此互惠、相互體諒。「若犧牲短期利益,對長期是好的,就要看長不看短,同樣的,不同部門之間的立場衝突,就要看怎麼做對公司整體是好的。」她會主動創造分享的機會,透過不斷溝通,找到雙方可共同努力的目標,然後,朝著共識前進。
這很像她愛打的高爾夫球,打球時,不是只顧自己的揮桿成績,還要注意行進的速度是否會影響其他球友。
「高爾夫球是重視禮節的運動,打球的同時,還要顧及別人。」她提醒,職場上常見一心想往上爬的人,不小心
傷到別人,最後個人名聲也變得不好,當然,也無法透過人脈,建立自己在職場上的個人品牌。
個人與企業一樣,品牌是最有價值的資產。例如,黃慧珠擁有善於與人相處的核心能力,從教職、業務工作,
到總經理、人資長,她的這項能力透過業界人脈的口碑行銷,創造職場身價。
想像黃慧珠一樣,改變職場人生,進而開創人生的格局與高度,拿出你的筆,分析自己的個性優勢,先思考你對別人能產生怎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