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0 年次的陳雅慧,今年才剛滿 38 歲。在科層制度嚴謹的公務體系,這麼年輕,就做到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專員,相當於副科長的位置,並不常見。
從小成績優異,北一女、台大土木系,踏上公務員這條路,是陳雅慧當學生時從未思考過的選項,「當時同學說要考公務員,我就跟著去考了。考上了,很幸運,這一路都很順利。」
考取之後,陳雅慧的第一個工作是在交通局的捷運管理科,因此參與了木柵線與淡水線的通車。民國87 年她調到停車管理處,隔年北市府推動「機車退出騎樓」的政策,台北的城市蛻變過程,她參與了其中重要的幾個戰役。
隨後,陳雅慧先後在交通裁決所、停車管理處等單位歷練,這兩個工作經歷,讓她深刻感受到台北人的可愛,「會到裁決所,都是希望能有解決方案才會來到這個地方,並不是故意要生事端。」陳雅慧認為,自己在任何一個位置上雖然只是一顆小螺絲釘,但都能把自己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
在交通運輸領域工作10 年之後,陳雅慧調任至負責觀光行銷的交通局四科,從此開始推銷台北市。4 年來,從當時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同事負責相關業務,到如今觀光傳播局有十多人參與協助,行銷地方,即使是首善之都,也感受到這股不可逆的潮流。
行銷地方 資源整合很重要
經過4 年歷練,陳雅慧深刻體驗行銷台北的困難,「過去,縣市政府的觀光推廣單位都附屬於交通部門或工務體系下。以往台北市觀光行銷業務屬於交通局四科觀光行銷股的業務,負責跨年晚會、國內外旅展、旅遊服務中心、台北旅遊網、台北觀光季刊、台北觀光地圖等業務,資源不足與整合不完全,常造成困擾。」
陳雅慧舉例,「剛開始,我們這邊與新聞局各做了一本年鑑,但這是非常重覆的事情,因此後來把資源整合在一起,一年只出一本,資源不浪費,更不會令讀者混淆。」相較於新加坡、香港、曼谷,台北觀光行銷所投入的資源與速度都落後這些城市,陳雅慧觀察這些城市後發現,香港之所以做得這麼成功,是因為它有個專責單位負責城市行銷,加上政策出來後,各單位會傾所有資源,不論是金錢、人力、物力,鋪天蓋地投入行銷香港,這是香港成功的原因。反觀台灣觀光推動較慢,與政府的決心有關聯。
強烈在地特色是台北的優勢
不過,台北市的觀光前景並不黯淡,陳雅慧說,「台北市的優勢在於它擁有成為國際大城的條件,又擁有強烈在地特色。例如華文環境、各地中國美食聚集台北,以及網路使用便利性,都是台北成為一個國際都市的絕佳在地條件。」
陳雅慧以誠品書店為例,許多觀光客到台北市多指名到誠品書店一遊,成了台北市的旅遊景點之一,因此台北市政府也規劃與航空公司合作,讓旅客能夠持優待券到誠品書店,就能有折扣優惠。此外,北市府各局處也充份運用台灣匯集各地美食的優勢,持續推出牛肉麵節、伴手禮節等活動,希望透過飲食的魅力來吸引國內外旅客。不僅如此,台北市網路使用的方便性更勝其他國際城市,經常到國外旅遊的陳雅慧說到,大家以為西方國家較進步,網路也比較發達,但以英國來說,網路使用便利性就不如台灣。
根據統計,目前台北市的主要國外來客以日本最多,其次分別為美國、香港、澳門、韓國等。陳雅慧說,目前北市府在國外辦旅展主要以亞洲國家為主,而台灣擁有在地優勢的支撐,更有機會在全球化的環境下,脫穎而出。想放棄的半片山,如今卻成為全家人的核心事業。
客人為什麼要來?
但是,並非每個轉型觀光的農家,都有「石門客棧」的經營成果。
張玉麗說:「抓不到自己的特色是最大的問題,要先想想客人為什麼要來?人家來有沒有留下好印象?有沒有美食提供?還有人家來就是要感受我們的『自然純樸』;進到店裡先給客人感受整理很好的用餐環境,周邊要有一些步道,不是太人工的,可以帶客人走走看看景觀⋯⋯」幾年的經營心得,張玉麗已經轉變為行家,和客人間的互動,是她最重視的。
服務也要懂得拿捏分寸,懂客戶的心,是張玉麗最有經營智慧的一點。例如,與客人的互動分為好些層面,有些客人很愛與主人攀談,那老闆就要多展現熱情;有些客人想要享受難得的安靜閒適,這時就絕對不要打擾。
努力給客人好的服務感受,是張玉麗轉行服務業之後,最深刻的體會;但有意思的是,生意要好,交流的對象還不只在顧客身上,敦親睦鄰也不能忽略。向在地人採買、雇用鄰居工作,可以建立好形象,「如果有外地人來問採果用餐的,肯定會介紹來我們這裡呀!就是假期塞車,鄰居也不會抱怨。」
張玉麗笑著說,「社區公共關係」她從人情事理上體會到了,所以她對推銷員也很客氣,多少捧場一點,處處都追求人際圓滿。
靈活運用人力 力求多角化
夫妻彼此也有不同分工。和張玉麗不同,劉德森對公共事務非常熱心,經常到處開會,分享經營心得。農業轉型要靠多角化經營,其中的關鍵還在於懂得靈活運用人力,目前果園和餐廳的營運事務各佔50 ﹪,而28 歲的長子劉元富負責照顧草莓園、整理自家林地,忙時還得到餐廳端盤子;就算是廚師,颱風來時,也得二話不說幫忙採收梨子⋯⋯每個人要同時會做很多事!
生命總在轉彎處看到新的風景,突破生命的瓶頸,機會就在不遠處。靠自己努力、眾人牽成,更不忘凝聚一家人的力量,「石門客棧」走出一條能世代傳承的經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