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好山好水,5大樂居城市

台東、宜蘭、台中、台北、台南

張育寧
user

張育寧

2009-02-01

瀏覽數 4,300+

好山好水,5大樂居城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城市也是。

在全球化的世界裡,要保留城市的性格,並不容易。當麥當勞、星巴克、7-11 隨著自由市場的腳步,走進世界每一個角落,成長過程中熟悉的景物,慢慢被這些陌生的影像占據,盤據心中的鄉愁滋味,也漸漸遺失。

《30 雜誌》委託遠見雜誌民意調查中心所做的青年世代理想城市大調查發現,能夠讓居住在那裡的人,樂業而樂居,就是理想城市。樂業,是指能發揮個人專長、充足而穩定的就業機會;樂居,是適宜的生活步調與和諧互助的人際社會網絡。

然而,在佛里曼(omas Loren Friedman)筆下「熱、平、擠」的世界裡,要打造樂業而樂居的城市,並不容易。全球性的都會化趨勢,讓地方特色愈來愈難以彰顯,然而,世界愈平,地方特色就愈重要。因為只有獨有的特色,才能讓地方維持競爭優勢,提供居民充分的就業機會,以及在認同下產生的安居之心。

樂居城市前5 名

生活品質比工作機會更重要

這次調查中,5 個獲得在地青年高度支持的理想城市,分別分布在西部平原北、中、南都會區,以及東部兩個縣市。

台中市、台北市、台南市,分別處在不同的都會化階段中,但都因為產業聚落的聚集,而提供在地青年更多「樂業」的機會;然而,都會化程度愈高,人情淡薄、環境受破壞、景觀遷移也愈難避免,要如何兼顧「樂居」,挑戰也愈大。

東部的台東縣與宜蘭縣,都因為擁有好山好水的「樂居」條件,而獲得在地青年的高度支持,不過,他們也因為缺乏足夠的「樂業」機會,而面臨永續發展的挑戰。

雖然挑戰各自不同,但要挖掘在地特色,打造樂業而樂居的環境,5 個城市不約而同採取「文化經濟」策略,然而,他們也都同樣面臨「人才缺乏」的困境。人才不只是產業內的專業人才,而是具備多元視野,國際觀與對地方永續發展具有認同感的人才。

「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個地方只要充滿魅力,自然能夠吸引足夠的多元化人才,而人才又能成為塑造城市魅力的最佳元素。」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長羊曉東說,「最務實的作法,就是一步一步踏實的去作,用時間和用心去累積成果。」

生活的價值不等於經濟發展

台東縣 極需整合型人才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是否只能存在零和關係?台東縣正掙扎著,想證明答案是否定的。

一個低收入人口占比排名全國第一、人口高度外移、人口老化嚴重的縣市,為何會獲得在地年輕族群的高度認同?「這或許證明,生活的價值不僅等於經濟發展,」台東縣政府企劃課長祝智龍說,「要利用有限資源,走出與西部平原不同的新模式,地方特色才是永續經營的核心。」

雖然土地貧瘠、交通不便,台東著名的好山好水、豐富的原住民歷史文化,卻誰也奪不走。問題是,要怎麼運用這些資產和外面的世界連結,為地方帶來永續經營的效益?「交通建設不是速度最快就最好,」祝智龍提出反思,「最難的,是如何透過規劃良好的地方交通網絡,讓遊客輕易的進入台東,以經過設計的路線規劃,來加深地方體驗,讓他們留下來深入認識這個地方。」

要提升地方行銷的精緻度,人才絕對是最重要的資產;然而,幾十年來中央山脈不只將侵略式的發展策略阻隔在外,也阻隔了人才。

「民間匯集了不少對地方充滿認同和熱情的地方工作者,很多都是年輕人,但力量還是太小,要把眾多資源共識整合,需要更多人才,」祝智龍說,長期人口外移,又缺乏高等教育資源,一直是台東縣發展最大的痛,「如果台東的美打動了在地年輕族群,我們期待更多人到這裡體會看看,一起打造一個宜居地方。」

扭轉離鄉背井的世代宿命

宜蘭縣:2008 年首度躋身人口移入縣市

同樣都在後山,宜蘭和台東面臨完全不同的處境。

向來人口外移的宜蘭,去年首度成為人口移入的12個縣市之一,而每5 個移入宜蘭的人口中,就有一個來自台北市。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雪山隧道通車,不只給出外打拼的宜蘭子弟親近家鄉的機會,更多都會人可以用低廉的成本,實現追逐鄉土生活的夢想。蘭陽平原上的民宿建築,這幾年雨後春筍般冒出,超過一半是離棄都會生活的白領新移民經營的。一位今年34 歲的民宿老闆,前年向銀行貸款一千多萬元,帶著年輕妻子和一雙分別5 歲、3 歲的兒女,移居宜蘭買地蓋房,「因為我想讓孩子,貼著土地長大。」

蓬勃的,不只觀光休閒產業。同樣是去年,利澤工業區躍升為台灣最大太陽能產業基地、定位為「數位創意園區」的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也將進入整建階段。向來對製造業抱持保留態度的宜蘭,不斷調整步伐。「我們希望能讓宜蘭子弟不再宿命的,必須離鄉背井,」宜蘭縣政府工商發展策進會總幹事羅文清說,「工業的發展能夠帶來就業機會,關鍵不是防堵,而是要用高標準,要求他們對地方永續發展負責任。」

大膽打開和外界連結,不只本鄉子弟回流,還有大量高等人才流入。羅文清說,「宜蘭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這些是我們獨有的,只要有人才進來,這些底蘊就會成為地方不斷活力發展的最佳泉源。」

展現年輕活力的都市重生

台中市:既能安居也能樂業的領先城市

台中市在這次理想城市調查中,是唯一一個在工作與居住兩個面向,同時維持在前三名的都會型城市。

去年台中市有6320 個淨移入人口,規模僅次於台北縣與桃園縣,移入型都會城市的特性,使台中展現高度活力。

過去幾年,在市長胡志強的「文化、經濟、國際城」口號下,台中市不斷尋求改變,由文化沙漠蛻變為創意文化之都,展現城市的年輕活力。胡志強認為,一個城市若無特色,就像沒有臉孔一樣,「文化就是台中市的那張臉。」除了興建圓滿劇場、大都會歌劇院等大型硬體之外,文化建設更重要的是實質內涵,台中市幾乎一年四季都有國際文化活動可看,從2003 年開始,台中市民每年參與文化活動的人均次數,一直高居全國第一。

當然,經濟活力也是台中市入榜原因,尤其是中科,帶動了大肚山科技走廊發展,工作機會吸引人口移入,有了人才,企業願意投資,形成活水效應。

尋找定位,是台中突破地域限制的方式。台中市將自己定位為中台區塊(苗栗、彰化、南投、雲林、台中縣市)600 萬人的生活中心,以經營區塊的思維強化城市競爭力。此外,相較其他四個獲選城市,台中市的青、壯年人口比例最高,扣除台北市後,也是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從文化與經濟著手,台中市成功吸引了重視生活品質的年輕新移民,也為地方發展種下無窮潛力。

世界之窗不能沒有國際視野

台北市:便利多元有趣,但缺少特色魅力

在這次調查中,以工作作為選擇居住城市的主要考量,台北市不出所料拔得頭籌,但在宜居城市的選拔中,台北市得到的在地支持,只排名第四。

去年台北市的淨移出人口高達11431 人,其中有國際性移民,也有國內移民。都會生活的便利和多元,對部分青年世代來說,比不過人口擁擠與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壓力。有將近14%的台北市受訪者,希望自己可以到東部居住,另有10%的人,想移居到中南部都會區。

雖然是首善之都,但對台北市來說,要打造成青年世代心中的宜居城市,問題更為複雜。台北市不缺資源和高等人才,而是如何運用妥善的政策,找到台北的國際性特色,好迎戰來自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等國際城市的競爭。

「 要讓台北成為青年世代所認同的家鄉,同時也是世界所注目的城市,我們需要的,絕對不只是硬體建設。」羊曉東說,「台北最大的特色,就是相對其他亞太城市有更自由和多元包容的氛圍。」然而,如何讓多元的社會文化,演變為一股具體的力量,讓居民認同台北、讓世界看見台北的獨特魅力?

「台北最大的困境,是『視野』的不足。」台北市是世界認識台灣的第一扇窗,國際化視野是和世界溝通的基礎語言,羊曉東說,「我們相對缺乏廣泛的公共政策討論和對全球巨變的觀察,這都是一個城市停滯不前的警訊。」

文化古都尋找創新魅力

台南市:最想安居樂業的南部城市

台南市在這次調查中,出乎意料之外在南部地區贏過高雄市,成為青年世代眼中,工作與居住城市的較佳選擇。比較台南與高雄兩地的調查結果,高雄市的青年世代更瀰漫一股「台北為王」的氣氛,約15%的受訪者想移往北部生活,台南這個古老城市的地方忠誠度,相對比較高。

雖然獲得在地年輕族群的支持,但台南市過去曾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衰退與人口外移,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處處長徐中強認為,科技產業聚落的南移,的確為台南開啟了等待多年的契機,「台南科學園區帶動大量科技廠進駐,也帶來大量就業機會,過去只能到北部尋找工作機會的現象不再,讓南部人重視家庭與傳承的價值觀,得以實踐在現實生活中。」

歷史的長河,讓台南市人擁有別人沒有的深厚文化遺產,看得見的古蹟還有看不見的人文素養,使得台南市在發展地方特色時,具有相對優勢。「台南市這幾年瀰漫一股重新尋找定位的氣氛,歷史古蹟和地方庶民生活是我們最珍惜的,也是讓世人認識台南最好的方法。」每年10%以上的觀光人口成長,台南市致力於展現地方特色的努力,有了初步效益。

「 人才是地方永續經營最重要的資產,」徐中強說,「不管是不是台南在地子弟,愈多高教育程度與高所得的人才隨著科學園區來到這裡,我們就擁有更多力量,營造地方共識。」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