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青年世代失業率15%

張育寧
user

張育寧

2011-04-22

瀏覽數 4,250+

青年世代失業率15%
 

失業狂潮從去年12 月開始吹起,根據主計處公布的失業率統計資料,去年12 月全台灣失業率約為5.03%,比起去年同月3.83%的數字多出1.2%;上一次失業率飆升到類似水平,是千禧年時的網路泡沫。不過,綜觀過去30 年來的失業率走勢圖,緩步上升的現象明顯,這波全球景氣波動雖只是短期的事件,但台灣逐步走向高失業比例社會的趨勢卻顯而易見。

《30》雜誌委託遠見雜誌民意調查中心,針對20至39 歲的受訪者進行隨機電話訪問,瞭解青年世代目前面臨的就業困境,青年失業族群的結構性變化,以及他們如何準備自己,迎接高失業率社會的來臨。

青年真實失業率高達15%

在這波失業狂潮的席捲下,青年世代的失業率究竟有多高?根據《30》雜誌的調查,扣除在學學生後,898 位已經進入職場的受訪者中,有高達14.7%的人表示自己正處於失業與待業的狀態。換言之,若不管政府對於失業的嚴格定義,而由受訪者對目前就業狀況的自我認知來看,青年世代的真實失業率將近15%,比政府公佈的數據高出3 倍。

分析青年世代面臨就業困境的主要族群,年資是決定是否面臨失業窘境的重要關鍵之一。44.2%的失業者工作經驗未滿3 年,隨著工作年資越高,受到失業威脅的程度也跟著降低。

失業結構出現戲劇性大翻轉

去年由美國為中心,如漣漪般向全球擴散的金融海嘯,引發一波全球性的裁員狂潮。這波來自國際市場震盪而引發的就業市場危機,如何影響台灣的青年世代就業前景?從失業期間長短期深入分析,金融海嘯在短時間內,劇烈地改變台灣青年世代的失業結構,失業族群在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與年資之間,出現戲劇性的轉變。

失業期間高達兩年以上,失業原因和金融海嘯無明顯關聯的受訪者,多集中在35 至39 歲族群,以及國中以下學歷受訪者;換言之,金融海嘯發生以前,學歷愈低、年齡愈高的族群,受到失業威脅的機率愈高。

但是這樣的情況,自去年中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出現了大翻轉。不同年齡層與教育程度,在不同時期面對全然不同的失業情境。

2008 年8 月至10 月間失業,失業期間在3 個月到半年的受訪者,有39.3%為20 至24 歲初入社會的社會新鮮人,30 歲以上受訪者在此時期失業的比例,只占了25.8%。從學歷來看,失業族群集中在高中職畢業的受訪者,約占57.5%的比例,大學以上的高學歷族群,只有12%。

去年底青年失業 大學以上學歷占三成三

時間往後推移,失業時間在2008 年11 月中至今年2 月中之間,失業期間約3 個月的受訪者,卻有高達32.8%是大學與研究所以上的高學歷菁英,且學歷愈高,受影響程度愈劇烈。此外,這個期間的失業者年齡層也明顯提高,30 歲以上的族群高達42.5%,比例超過前一個時期的兩倍。再從年資來看,這段期間失業的族群,相較於上一個時期,明顯轉至5 年以上年資的資深員工,顯示企業在獲利短少與成本遽增的壓力下,逐漸被迫資遣具有發展潛力的資深員工。(請見本頁表3、表4)這樣的結果顯示,年齡介於20 至39 歲之間,正值人生黃金高峰時期的青年世代,在這波歷史性全球景氣劇烈震盪影響下,紛紛遭逢意外的人生挫折;過去擁有求職優勢的天之驕子,即使擁有高學歷與豐富的工作資歷,也無法倖免於難,在職涯發展的道路上跌了重重一跤。

不過,由於這波裁員風潮是由全球市場危機而引發,因此可以預估,未來景氣回溫之後,具備職場競爭優勢的人才,仍有機會化危機為轉機,甚至更上一層樓,在重新洗牌的過程中,找到更好的職涯發展舞台。

工作信心指數微幅上升

雖然剛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就業市場危機,但經過近半年的發酵與整理,青年世代已經收起恐慌心理,對未來一年的工作信心指數相較去年底,反而微幅上升,67.3%在職的受訪者表示不擔心未來一年會失去工作。與2008 年12 月所做的調查比較,表示擔心的受訪者比例,微幅下降5.3%,不擔心的比例則上升4.9%。隨著教育程度愈高、平均月收入愈高,由於掌握較佳的職場競爭優勢,受訪者擔憂的程度也愈低。值得注意的是,年紀愈輕、年資愈淺的職場工作者,對工作的樂觀程度愈高;30 歲以下受訪者對工作信心指數的上升幅度,明顯高於全體受訪者,高達73.4%的人不擔心未來一年會失去工作。

青年世代中的年輕族群展現樂觀態度,面對高度不確定性時代的來臨,雖然能夠以正面力量克服困境,但這類族群往往也是景氣波動時,企業主最先裁員的對象,缺乏足夠的警覺性,不能即時掌握就業市場資訊與職場現況,只要遭遇景氣波動,就可能陷入就業危機中。

近八成學生擔心畢業找不到工作

總體信心雖微幅上升,尤其是年輕族群表現高度樂觀,但景氣問題仍壓抑青年世代對工作的期待與想像,學生先求有再求好,上班族則可能為了保住飯碗而暫緩為興趣或薪水而換工作的打算。

即將跨入職場,面對現實的嚴酷挑戰,高達77.6%的在學學生,擔憂畢業後找不到工作,6 成6 的人害怕畢業後無法依自己的興趣找到適合或喜歡的工作;另外,也有5 成9 的受訪者,擔心進入社會後,將被迫接受低薪工作,變成窮忙族。

學歷愈高,擔憂的程度也愈高,高達86.1%的研究所以上學生,認為自己可能會面對畢業即失業的窘境,比例較大學生高出10.7%。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過去10 年間,台灣學士班與碩士班畢業

生人數年平均成長率分別為12.13%與14.33%,快速擴張的高等教育市場與過剩的高等人力交錯惡性循環,長期以來造成高學歷、高失業率現象,迫使青年學子面對前途充滿徬徨的無力感。

建築營造業 對前景最樂觀

已經進入社會的在職工作者,也一樣受到景氣巨幅波動的影響,對於轉換工作與期望,採取相對保留的態度。44.5%的上班族,擔心自己未來一年會因為景氣問題而不敢換工作,41.1%的人怕因此而被迫繼續作不喜歡或不適合的工作,擔心自己被減薪的比例為38.2%,占第三強;而擔心放無薪假、被裁員與因景氣而無法升遷的受訪者比例也都高於三成。

從年齡層與工作經驗來看,30 歲以下、就業年資在5 年以下的青年世代,比較擔心無法依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轉換跑道;而30 歲以上、就業年資5 年以上的受訪者,則傾向更務實的看待這波就業市場不景氣,擔心被減薪、裁員或是失去升遷機會的比例遠高於前一個族群。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從業別來看,科技製造業、傳統製造業較擔心薪資變動與就業安定性,從事批發及零售業的青年世代則更在意是否因此而必須屈就自己,從事不適合的工作。建築營造業受訪者相對於所有業別,對於就業前景相對樂觀,表示擔心的人比例較低。

增加第二專長 不景氣下的新顯學

面對不景氣衝擊,個人可以採取什麼策略因應?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增加第二專長是自己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職場中,勝出的法門。55.1%的受訪者想要增加第二專長來提高就業競爭力,其次依序為考專業證照(43.6% )、繼續進修深造(39.1% )、創業(25.7% )、報考公職(22.3% )。(請見本頁表8)在提升競爭力上,女性積極度高於男性,且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傾向於選擇進修、再深造或報考公職,男性則對於創業的興趣更濃厚。

以年齡區分,20 至24 歲的年輕受訪者,由於相對缺乏資本與經驗,選擇創業的比例明顯低於其他年齡層,其中認為報考公職有助減低就業市場衝擊的人高達35.8%,比所有受訪者平均值高出13.5%;30 歲以上受訪者由於進入職場時間較長,具備資本和工作經驗等有助創業的條件,因此有29.8%的人想要創業,高出所有受訪者平均值4.1%。

進入研究所 逃避就業問題

不同教育程度對於提升競爭力的方法也有明顯差異,教育程度愈高,試圖提升個人就業競爭力的意願和積極度愈高。

高中職畢業的受訪者創業意願最強,35.4%的人想要創業;大學畢業學歷的受訪者,則熱衷於進修學習,選擇報考公職的比例為35.9%,是所有教育程度中最高的。

研究所以上學歷的受訪者中,有高達40.9%的人認為繼續深造是提升競爭力的方法。

在所有考慮報考研究所的受訪者中,87.6%的人想要報考國內研究所,報考的理由中,則以增加競爭力與其他專長這個選項最突出,比例高達56.1%。

值得注意的是,有15.3%的人因為「害怕面對就業問題,或是害怕找不到工作」而考慮報考研究所,排名第三強,研究所被視為逃避就業問題的避難所,即使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存在,但具備高學

歷的青年世代,在面對就業困境時,仍矛盾的把墊高學歷視為重要的競爭力提升選項,暴露高等教育人才的問題與隱憂。

創業與職場軟技能漸受重視

面對失業與待業威脅,青年世代希望透過進修增加專長的方式來維持市場競爭力,不過不同族群想要進修的內容不盡相同。

32.7%的人最想把進修預算花在進修「工作相關專業技能」,比例最高;選擇進修「其他領域專業技能」次之(26.7% ),而想要增進「創業技能」的實用知識,與「職場管理技能,如人際溝通、團隊合作能力」等軟技能的選項則各占22.6%與13.9%。

女性對「其他領域專業技能」興趣較高,男性則較青睞「職場管理技能,如人際溝通、團隊合作能力」的軟技能課程。再從年齡分佈來看,35 至39 歲族群中,有33.1%的人想要加強「創業技能」最高,最想學習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職場管理技能」則以20 至24 歲即將或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最高;25至34 歲正在專業領域打拼尋求突破的中間族群,明顯把工作上的專業技能,視為自需要加強的項目。

「教育訓練津貼」政策不受青睞

面對景氣劇烈波動,除了個人之外,政府也希望透過政策手段改善失業問題。

行政院在今年2 月初時發布「教育訓練津貼」政策,計畫由政府出錢,補助高學歷失業者回學校進修,避免社會上的高等人力資源在失業潮期間閒置,也可以藉此美化失業率數字。

不過,根據《30》雜誌的調查,青年世代對於已經公布的「教育訓練津貼」政策並不賞臉,很贊成的比例只有7.9%,還算贊成則有27.3%,不太贊成的高達33.1%,很不贊成的也有25.7%,不贊成的比例比贊成的比例高出23.6%。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