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研發人才硬底子Out,創意In!

走出實驗室,看見市場需求

張育寧
user

張育寧

2011-04-21

瀏覽數 5,400+

研發人才硬底子Out,創意In!
 

在台灣,什麼人最不怕找不到工作?如果去年7月以前這麼問,有九成以上大學新鮮人會回答,「科技業的研發工程師。」短短半年,就業市場風雲變色。

研發人要跟著產業趨勢轉型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說,「研發向來是職缺數最多的職務,過去一個理工科系畢業生,至少有3份工作可挑,但金融海嘯大舉侵襲科技製造業出口市場,研發職缺數十年來第一次呈現衰退;何

況,市場上還有放無薪假的研發人員正在找機會。」

眼看著向來是職場常勝軍的科技研發大軍,也落入失業危機,許多理工碩士班應屆畢業生捧著寫到一半的論文,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

不過,相對其他科系畢業生,這些科技菁英仍占有相對優勢。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下半年企業雇主最想雇用的人才中,研發類職務仍然排名第三,熱度不減。

「科技業只要訂單回籠,職缺數就會馬上回升,研發人才也會是景氣回春時,最熱門的職缺,」邱文仁表示「不過,金融海嘯吹起製造代工出口產業的警鐘,要維持在市場中的長期競爭優勢,台灣科技產業要走向自有品牌與創新研發,研發人才自然也要跟著轉型。」

產品創新產值高、可替代性低

要改變與全球景氣高度連動的出口製造產業結構,品牌自主是其中一條路,而台灣走向品牌自主最大的瓶頸,就是商業化產品的創新能力不足。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王鳳奎說,「把腦袋裡的創意,變成能夠在市場上販賣的商品,這是台灣科技產業轉型必須補足的一塊,也是研發人才最大的挑戰。」

研發人才向來是製造業的菁英族群,「台灣的研發工程師『俗擱大碗』,研發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態度都沒話說,」王鳳奎說,「不是專業技術不足,只是過去只專注在往內看,看客戶訂單要什麼,現在要把頭抬起來,往外看,瞭解消費者的需求。」

代工產業不斷升級,從單純的接單製造,到後來的設計製造,台商科技廠成為全球科技產品的製造翹楚,然而,研發工程師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既定的產品規格下,解決、改善製程問題,「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不同,後者是台灣研發工程師最缺乏的能力,」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產業協會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製程改善和產品創新都需要創意,但後者所創造的產值更高,而且不可取代。」

需要業務與行銷概念

要培養能讓消費者掏錢出來買的創意,研發人員必須先有軟實力。「瞭解消費者需求,第一件事情就是觀察和溝

通,」王鳳奎說,「用技術語言以外的溝通方式,聽見已經存在卻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日本任天堂Wii遊戲機,把宅在家裡的遊戲,以及需要戶外場地的運動結合起來,把遊戲的需求從個人消費者擴展到家庭用戶,類似的3D空間感測技術,台灣很早就已經研發完成,卻因為沒有「聽見」這樣的需求,而錯失商機。

要培養軟實力,先打破研發工作的刻板印象。

「台灣製造業、特別是科技業裡的研發與業務兩種職務,被過度區分,研發人員主內、業務主外,瞭解客戶需求歸業務,解決技術問題才是研發人員的工作,」曹世綸說,「把研發從實驗室延伸到市場,研發人員也要具備業務與市場行銷概念。」

「跨出商品化創意的第一步,要先培養溝通、表達能力,」王鳳奎說,「我們要瞄準的不是台灣市場,而是全球消費市場,研發人員要培養與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溝通合作的能力。」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台灣工程師專業技能絕對沒問題,但非常可惜,都放在家裡用。」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從Google全球研發人才召募的經驗看台灣,「多接觸不同文化與環境,才能打開視野,就能知道如何表達腦子裡的創新想法。」

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從興趣著手,創造無限可能

去年12月,Google台灣辦公室發布人事異動消息,學術背景出身的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同時擔任台灣區總經理,兼任Google在台灣的技術與業務最高主管。

歷經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台大資管系教授、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顧問等重要而耀眼的職位,直到2006年進入Google擔任台灣研究所所長,不管在學界或業界,簡立峰的角色一直沒有跳脫「研發」範疇,去年的這項人事任命,讓他正式跨足市場行銷領域。

「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

從研發跨足業務行銷,簡立峰的工作,從過去專研技術研發,管理激發研發團隊創意能量的角色,到現在代表Google與企業打交道、洽談行銷合作案,角色大幅轉換。「其實一樣都是客戶導向,只是以前的客戶是學生、研發團隊工程師,現在變成企業主。」對象不同,但處理的原則與精神卻相同,「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簡立峰說,「業務行銷就是幫客戶找問題,然後提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其實跟我在做研發的時候沒有太大不同,反而讓我視野變得更開闊。」

解決問題不難,提出關鍵問題才是最難的;簡立峰的學生形容,這位老師從來不幫他們找題目,而是陪他們找題目,不斷地問,「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

Google的創新文化吸引全球菁英,人才召募計畫向來不侷限國家與地域,帶領Google台灣多元背景的菁英團隊,簡立峰卻是不折不扣的土博士。這個來自宜蘭的鄉下孩子,和大部分台灣工程師擁有類似的成長與教育經驗,和他談話,聽不到艱澀的技術語言,反而在他引據的歷史故事裡,看見寬闊的視野和格局。

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成功挖角簡立峰時曾對媒體說,「他不但是頂尖的研究者,更能理解消費者需求,」瞭解消費者需求,正是Google領導Web2.0「使用者即創作者」風潮,最關鍵的概念源頭。在台灣受教育成長的簡立峰,為何能夠走出與大部分台灣研發工程師不同的格局?

只在乎自己是否有進步

「我的每一次人生轉折,都是從弱勢者的角色開始。」

大學考上淡江大學,籃球隊友全都上了台大,簡立峰形容那是人生第一次挫折,也是唯一的一次,「難過了一天,我開始努力念書。」考上台大資工研究所時,他是唯一私大畢業的學生,但畢業時卻是班上最早拿到博士學位的。進入中央研究院當研究員時,簡立峰是少數沒有外國學歷的學者,但是幾年後,他卻成為中文搜尋領域的國際權威。

「我覺得我沒有壓力,不太去想別人怎麼作,比較在乎自己是不是每一次都有進步,」簡立峰說,「就像撐竿跳一樣,每次都要往上墊3公分,要突破的是自己。」

要突破的是自己,所以簡立峰不太在乎自己選的是冷門領域,反而能把力量放在自己真的有興趣的問題上,當網路搜尋引擎市場商機愈來愈不可忽視,Google和微軟要進軍中文市場時,他成為最炙手可熱的人才,而入選的原因,不只是專業上的長才,還有他善於溝通與擅於「問問題」的特質。

「製造業面對危機,其實是很多台灣研發人才的契機,」簡立峰說,「改變過去一窩蜂往熱門領域擠的局面,依自己的興趣走,反而可以找到全然不同的可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