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負擔變大,保費是不是也要增高?
原則上保費的比重建議是家庭年收入的8%~12% 左右為宜,雖然比率跟單身時差不多,但因為薪水會成長,加上結婚後多數是以兩人的收入來計算,因此可運用的金額也會比成家前多。
大誠保險經紀人公司資深副總李漢文表示,家庭是人的組合,成家後不止夫妻兩人的生活費及未來退休金,還必須考量將來的子女教育,因此,高保障雖是必然的,但仍必須掌握低保費的原則,才可以在家庭收支中取得平衡並有餘力在儲蓄理財方面先做布局。
第2課 貸款壓力真的很大,沒辦法再保險了!
物價水準連年升高,一旦成家可能就是負債的開始,如房貸、車貸、家電分期或是過去的信用卡借貸都是往後的負擔。
富士達保經董事長廖學茂提醒: 「負債多少,保障就該有多少。」
因此,一定要先將債務風險轉移,若有預算考量可以先用意外險或定期險做規畫,再 依經濟能力及負債減少時,轉換險種。
第3課 年輕時已經保了險,還要再加買嗎?
絕大多數人是依保險商品的功能、特性來買保險,再加上業務員容易誇大、渲染商品的好處,使得消費者容易忽略從本身階段性的保障需求及家庭所得來考量,才會有許多人認為保費負擔太沉重,其實只要把握3 原則,就可以先行DIY 判斷保額是否足夠,再來決定是否加買:
Step1:從夫妻雙方收入比例來分配保障和收入的補貼缺口(如住院時的工作損失)。
如:夫妻年薪100 萬,妻子與先生的所得比例約為7:3,那麼保障則也需調整為7:3,才足以負擔主要經濟來源者的風險。
Step2:視家庭貸款項目的借款人調整保額:如房貸、車貸等債款項目也需視借款人是誰作保額調整。承上例,若借款人為先生,先生則必須再調高保額。
Step3:善用現有保單條款來調整:以上2 步驟確認家庭保障缺口有多少、在哪裡後,可以先利用保單條款來「維修」現有保單,如增額選擇權、年期變更或是使用保單特性調整,像是變額萬能壽險(投資型保單)可依每個階段的需求作保額調整。
第4課 小孩已經有學保又有健保,應該夠吧?
小朋友好動、抵抗力較弱,進出醫療診所是常事,因此未成年子女首重醫療險,尤其是實支實付型及住院日額型。李漢文提醒,住院部分最好能搭配到日額3000 元,因為還必須算入家長因照顧小朋友的工作損失補貼。廖學茂還提醒,小朋友最擔心意外碰撞受傷,因此建議可搭配意外傷害險、附約意外醫療險來補強。若是沒有預算的狀況下,徐靜慧則建議可以用家庭型的保單來幫孩子規畫,雖然有些保障只到孩子成年(20 歲或23 歲),但保費會比單獨投保又便宜很多。
第5課 用小孩名字買保單存錢以後才用得到?
許多父母會陷入「為小孩存錢」或是「用小孩名義保比較便宜」的想法,而用小孩名義投保儲蓄險,為子女或自己準備教育金及退休金。提醒你,小孩並非家中經濟來源,繳費者還是家長,若是以父母為被保險人,若因故無法持續繳款,這階段所投資的錢還是可以順利移轉給下一代;反之,若被保險人為子女,保單停繳即停效,反而失去為子女儲蓄的意義。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要以子女為被保險人,一定要檢視保單是否有保費豁免附約,一般來說,若是針對兒童設計的保單均有此條款,若是自行搭配者,則可額外附加。
第6課 房貸壽險、優體健康險,需不需要保?
有房、有子又要為自己準備退休金的30世代壓力之大,往往也產生許多不安感,而容易受到業務員的推薦而心動。
李漢文提醒,保險的本質都是好的只是設計各不相同,但適不適合必須要回歸到以家庭需求、預算來判斷投保與否,千萬別陷入漂亮的話術中盲目投保,繳了一大堆保費後才發現保障不足或重複投保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