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思考瓷娃娃的教養難題

虎媽VS.貓頭鷹爸爸教養觀

方德琳
user

方德琳

2011-04-08

瀏覽數 4,400+

思考瓷娃娃的教養難題
 

100% 無私的愛、100%希望激發孩子最大潛能,這樣的父母心就會有100% 相同的教養方式嗎?答案:未必。

教養要尊重,但會不會成放任?教養要紀律,但會不會成壓抑?這都是現在父母困難的教養課題。

林富元,美國矽谷創投家;蔡美兒(虎媽),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兩人都是美國社會中的白領菁英,擁有豐厚的學識與優沃的經濟條件。儘管擁有這麼多相同點,同樣對子女傾注全力,但這兩位旅美華人的教養方法則截然不同。

他們就像天秤的兩端,虎媽,如同這個她自稱的名字一樣,高壓管教、全面主導小孩的生活;她不相信天賦,重視成就,認為即使孩子不喜歡的事情,但只要嚴格管教精通後,不喜歡也會變喜歡。

林富元,不像老虎跳到第一線,幫小孩安排大小事。

他反而像貓頭鷹爸爸,從旁觀察,智慧地解決教養問題。他相信天賦,不特別重視成就,協助小孩走上天賦之路。但即使後來孩子選擇安穩的職業,沒有選擇天賦的路,林富元還是尊重小孩自己的決定。

儘管虎媽與貓頭鷹爸爸的管教如此不同,但弔詭的是:他們的小孩都知書達禮、課業表現優秀,而且都跟父母感情親密。從結果來看,也許,教養方式本來就沒有對錯,親子關係也非一成不變,重點是互動過程中的傾聽跟妥協,以及那100% 愛的初衷是不是依然還存在?蘇菲亞(Sophia)是我的大女兒。我的老公傑德是猶太人,我是華人,所以我們的孩子就成了華裔加猶太裔的美國人。

蘇菲亞大一點之後,好像得到這兩種文化的精髓:她從猶太人的方式學會探索發問,而我的中國人方式則讓她學到本事, 很多的本事。我指的不是那些天生就會的技能,而是用勤勉、紀律、擴展自信的中國方式習得的本事。

蘇菲亞3 歲時,已經在看沙特的作品、 做簡單的集合論、 可以寫一百個中文字(以上是傑德的解讀,因為蘇菲亞認得沙特的劇本No Exit 這兩個字,會畫兩個重疊的圓圈)。我看到美國父母因為子女會做一些最起碼的事,像是胡亂塗鴉或是揮舞棍子,便樂得大肆宣揚,於是明白中國父母有2件事是優於美國父母的:( 一)對子女懷

有很高的期望;(二)知道子女可以達到什麼程度,因而非常重視他們的學習。

重視高期望學習

當然,我也希望蘇菲亞能夠受益於美國社會最好的一面。我可不希望她以後變成那種奇怪的讀書機器,因為父母給的壓力太大,所以會因為在全美公務員考試名列第2 而自殺。我希望她有多方面的興趣,有自己的愛好與活動,不過我說的絕非隨隨便便的活動(例如「手工藝」,因為學不出什麼名堂來),而是有意義、難度高,可以增加深度與培養精湛技巧的活動。

這就是鋼琴發揮作用的時候。有我在旁邊,蘇菲亞每天至少練琴90 分鐘,包括週末在內。別的家長則是以1年彈1 本為目標,蘇菲亞從「一閃一閃亮晶晶」的變奏曲(第一冊)開始,3 個月後彈舒曼(第二冊),6 個月後彈克萊曼第(第三冊)。可是我仍嫌進度太慢。

中國父母所了解的是,在精通之前絕無趣味可言。要精通任何事情,就必須下功夫,但是小朋友本身是絕對不會想要下功夫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去理會孩子的喜好非常重要。父母通常得發揮堅忍不拔的精神,因為孩子會抗拒;不過萬事起頭難,而西方父母往往是從一開頭便放棄了。其實只要做法得當,中國人的策略會產生良性循環。不屈不撓的練習、練習、再練習,是追求卓越的不二法門;但這種練法美國人認為不可取。然而,小朋友一旦開始精通某件事情,無論是鋼琴或是數學,就會得到讚美、欽佩和滿足感,從中建立信心,讓這個原本不好玩的事情變得好玩起來,而這又使父母更容易讓孩子再加一把勁。

西方父母很擔心傷到子女的自尊心,然而家長為維護子女的自尊心而做的最糟的事,就是讓他們放棄。從另一方面來說,建立自信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原本以為做不到的事。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 美兒,請教妳一下,妳做這一切是為了—妳的女兒(說到這裡時總是把頭歪向一邊,一副了然於胸的語氣),還是妳自己?」

建立自信比自尊重要

我的回答是,我做的每一件事,的的確確、百分之百都是為了兩個女兒,而證據就在於:我陪女兒做的大部分事情對我而言都是苦不堪言、累死人的,而且一點也不好玩。老實說,我有時候也想知道,「妳做這件事到底為的是誰?」這個問題是不是也應該拿去問一問西方的家長。有時候我早上醒來時,想到要做的事就怕,也巴不得這麼說:「 當然可以,露露,我們可以一天不練琴。」

可是我永遠不可能像我的西方朋友那樣,說:「 雖然這麼做簡直像殺了我,但我還是得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做自己想做的事。天底下沒有更難的事了,可是我盡量不讓自己插手。」然後他們給自己倒杯酒喝,再去上瑜伽課;而我則必須待在家裡鬼吼鬼叫,惹人厭煩。西方人最拿手的,他們只是一直重複這類的話:「 你必須讓子女自由

追求他們真正熱愛的事」,而這個「熱愛」顯然就只是掛在「臉書」上10 小時,那根本是浪費時間,然後還吃一

堆可怕的垃圾食物。

看到女兒指尖的繭或鋼琴上的齒痕,有時候我也會心生懷疑。然而,當我環顧周遭那些破裂的家庭,那些兒女成年後無法忍受待在父母身邊,甚至不跟父母講話的家庭,就很難相信西方的教養方式在快樂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我看到太多老一輩西方父母神情黯淡的搖頭說:

「期待子女回報注定會落空。不論你做了什麼,兒女長大以後就是會嫌棄你。」

反之,我認識不知多少亞洲的孩子,他們雖然承認父母嚴格得令人受不了,而且要求高到恐怖的程度,奇怪的是,他們還是很孝順父母,而且心懷感謝,全無怨恨之意。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會如此。不過有一件事我可以確

定,就是西方的兒童絕對不會比中國兒童更快樂。

貓頭鷹爸爸:給孩子自由、給時間,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這是林富元的2 個教養主軸:

付出愛:

親子之間彼此是對方的僕役,是為對方服務的,這種服務便是真愛的表達,無怨無悔、心甘情願。這些無限的愛,應該隨時隨地洋溢在家中,且是默默地進行著,永遠讓對方知道,我們是關心的、我們是在意的,這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個家庭就永遠溫暖快樂!

負責任:

雖然親子之間有這種無限的愛,但是一定要培養「後果自行承擔」的觀念,且愈早愈好。千萬不要因為

無盡的愛,讓孩子得到過度保護,要讓他們從自行負責的失敗中,提早學習!

明廣(編按:林富元大兒子)從小就有完美音感,縱使是撥電話的單音聲,也能從中分辨號碼。

既然知道孩子有這樣的天分,做父母親的要怎麼栽培他呢?林家夫婦經過很久的思考,最後一致認為:啟動孩子投入音樂界當然是好事,但這個孩子是否有在音樂界奮鬥的決心,應該要由他自己去了解後再決定,做父母的不必操之過急。

後來,明廣遇到很好的音樂老師,從5 歲開始,就一直教到高中畢業為止。在這段期間,音樂老師也清楚了解明廣的天賦才能,所以每年都鼓勵他除了彈鋼琴外,還要練習作曲。因此,從5 歲到17 歲,明廣幾乎每年都會參加青年作曲競賽,且每次都得到全加州的作曲首獎。

不過,林氏夫婦認為,不管孩子未來是否會選擇音樂事業這條路,應該由他自己在各方嘗試後再做決定。因為孩子長大以後,能否會變成一位快樂滿足,且內心平衡的人,遠比他將來是否出人頭地來得重要!

除熱愛音樂以外,明廣初中時也愛網球,就讀南加大時則熱愛跑步運動,他的願望是希望有一天,能參加馬拉松競賽並且跑完全程。看似動靜皆宜的明廣,在南加大並沒有選擇音樂,而踏進了財務會計這門學問,並且在畢業沒多久後,就順利考得美國會計師(CPA)執照。

內心平衡比出人頭地重要

高中曾意外被好友背叛的明廣,高中畢業前,可是度過了一段非常難過的時日。原來,幾位好友說好要在畢業後一起到夏威夷旅行,但畢業前夕,明廣被一些好友排擠,最後導致其他人高高興興地去了夏威夷,明廣卻被拋棄在家中,哪裡都沒去慶祝,過了一個孤寂的暑假。

從大人的眼光看來,這或許不是什麼大事,但在高中年紀的孩子心中,這樣的事情是非常嚴重的。當時林氏夫婦有特別注意觀察這種情況,並且找明廣談談心,希望藉此能讓他轉移焦點,儘早走出難過的陰霾。

林富元的家世數代都篤信佛教,吳智慧(編按:林富元夫人)及其家人也都是清一色佛教徒,所以自從明廣在大學信了基督教以後,每次從學校回來‧都會以嚴肅的道理與父母爭辯,甚至有時還辯得面紅耳赤。起初林氏夫婦不懂為何孩子要這麼認真,後來才了解一個道理:

所有關於宗教的爭辯,並不是父母與孩子間對宗教有什麼重大歧異,其實孩子只是想盡辦法要讓父母知道,他做的選擇是非常正確且合乎自己的心思!「孩子要的,應該是好好傾聽與默默的支持!」林富元有感而發地說。

明廣高中時,父母注意到他有很多華人同學,也有幾個要好的白人同學。同時也注意到,有個白人同學特別會咄咄逼人。明廣本身是個安靜且善良的孩子,與華人小孩溝通,由於背景習慣都差不多,相處比較沒什麼問題。但遇到白人小孩,尤其碰到比較激進性格的,明廣似乎就常處在下風。

有一個晚上,這位白人同學與明廣通電話時,坐在旁邊的父母意識到他們的談話內容似乎愈來愈激烈,後來還聽到他們反覆不停地掛電話、接電話,如此重複好幾次。後來老爸林富元再也忍不住了,將電話搶過來,並大聲質問這位白人同學為什麼要一直騷擾明廣?

這個白人同學還真強悍,絲毫不會因為家長出面了,就稍微讓步,他在電話裡頭繼續與林富元吵起來。林富元心想:孩子明明受到你的欺負,你還敢跟我大聲小聲,就直覺地在電話上指責這個白人同學是種族歧視者,只會欺負亞洲人!當然對方不承認,反過來對林富元嗆聲:

你不能如此指控我。

這時候,林富元就聽到明廣用力地關起房門,顯然他對爸爸的干預感到不以為然。林富元立刻警覺到,自己雖然是一番好意要為孩子出一口氣,但這種方式恐怕更加壞事,而且可能會害孩子陷入尷尬的處境。

這件激烈的爭吵事件之後,聽說明廣與那位白人同學就沒有再來往,而明廣也從未與父母再提起這件事。但林富元與吳智慧經常省思:若換成是別的家長,別人會如何處理?怎麼處理才是對的?或許父母應該維持旁觀者的角色,讓孩子們自行釐清?也許對孩子要有更高的信心,要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處理他的事情?

過了幾年,當明廣主動聊起這件事時,他說,他完全知道父母是想保護他,但卻不滿自己的事情被干預。不過,自己也很感謝父母在必要時,能夠出面挺他。

父母子女之間的互動,沒有一定的規矩或準則的。但是只要彼此之間,了解一切是建立於真誠的愛,吵吵鬧鬧之中皆是關懷,時間一久,家人基於真愛,站在同一戰線的事實,就會自然顯現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