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科技金童打造金未來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1997-10-05

瀏覽數 18,750+

科技金童打造金未來
 

本文出自 1997 / 10月號雜誌 第136期遠見雜誌

A君,三十二歲,新竹科學園區某半導體公司特殊應用設計部經理;「工作這幾年所累積的財富,遠遠超過我小時候想像一生能擁有財富的規模,到四十歲時,我的財富只是「多」跟「很多」的差別而已。」

B君,三十二歲,某中日合資的半導體公司製程部副理:「我每天大約工作十四個小時,早上八點半上班,傍晚六、七點陪女朋友吃晚飯,然後回公司繼續做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連洗澡都在想工作的事。」

C君,三十五歲,台北縣某電腦公司業務部經理:「現在大家有錢了,有些同事在談提前退休的事,但我是永不退休的人,工作才有成就感和滿足感,不過,四、五十歲以後,我不是為了錢而工作,而是做有意義的事,也許當義工。」

D君…E君…F君…

X X X

這一群年輕人是近年浮現的耀眼新族群,孔老夫子「三十而立」的最佳詮釋者。他們立足在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人生還未過半,就已達到他們父執輩一生的夢想--「五子登科」,房子、車子、妻子、孩子、金子俱全。

要追溯他們的崛起,必須參考兩個座標--高科技產業和股市。這些金童玉女所在的高科技產業是目前台灣經濟的主幹,未來的希望。去年前十大民營製造業中,資訊電子業占一半。再看看股市,去年以來,電子股躍居主流,台灣積體電路公司今年首度超越國泰人群,成為總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台積、聯華電子、華碩電腦等,是股市動見觀瞻的指標。蓬勃的股市為科技產業的企業家和高階主管創造數十億、數百億元的資產身價。

這些新科富豪畢竟只是金字塔尖端的少數,但是拜他們「慷慨」推動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之賜,在去年以來股市發燒推波助瀾之下,他們帶領的那批年輕的中階主管身價也水漲船高。這個年輕的族群,右手緊控專業技能,左手盈握巨額股票,大步迎向未來。他仍是科技產業現在的中堅,未來的棟梁。

若嘗試為這個新興族素描一幅畫像,大概會看到這樣一幅「科技金童」:年紀約在三十至四十歲之間,絕大多數是男性,多半已晉身中階主管,衣著延續大學、研究所時代的輕鬆和休閒--襯衫休閒褲,生活單純,工作為重。

他們大多唸理工,多半出身台灣理工科系最優秀的大學(台大、清大、交大、成大等),碩士是常態,博士不稀奇,喝過洋墨水的不在少數。他們前途光明,在台灣最有發展前景的科技產業工作,新竹科學園區是他們密度最高的地方。他們眼界開闊,在台灣最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產業追求夢想,全世界都是他們的舞台。

論財富,科技金童金光閃閃。「在公司待了三年的小主管,今年股票分紅合市值四百多萬元,」「答應來我們公司,先給訂金二十萬元,還保證讓你認股一百張,」……。這些日常發生在新竹科學園區的事,使得科技金童的資產以百萬、千萬甚至以億元計。這輩子全家已經生活無虞,或離這個目標不遠,而公司股票尚未上市的,周圍也有太多例子說明未來上市後「錢」景可期。

論工作,他們在科技產業找到盡情發揮的舞台。科技產業還很年輕,機會多,他們更上一層樓的前景還看不到盡頭。

走進新竹科學園區,在任一棟大樓或廠房裡,都可以輕易辨識出許多這樣的科技金童。若彎進園區大門附近的和喬科技公司,可以找到三十一歲的陳智彰。五年前退伍的陳智彭,並未像大部分同學依所學(化工)進入石化業,而是選擇他認為機會比較多的科學園區,從研發工程師做起。

他從五年前「進公司好幾天之後才搞清楚公司是做什麼的」,到現在成為客戶服務部經理,歷練過研發、製造、品保、業務部門。帶過七個人的團隊,也管過一百多人的單位,公司則從兩百多人擴張到一千五百多人,配給員工的股票價值隨業務的開展而上揚。今年他在園區附近買了一棟約千萬元的透天厝,小家庭四口人歡歡喜喜搬進有七個房間的近百坪新家。

在前一陣子的大學同學會中,陳智彰碰到還在石化業工作的同學。當年由於他們的起薪高(因為石化業的工作環境較汙染),他還羨慕過他們。但現在這些同學有些還在等待升主管的機會(大公司平均五至十年才升到課長),不然就是已擔任主管,但必須輪三班工作,許多同學都在打聽轉換到科技業的可能。仍在苦讀博士班的同學,則感嘆不知何時才能買到第一棟房子。

別人羨恭陳智彰「五子登科」,卻不知道、也無法體會他曾在實驗室連續工作三天沒回家的感受。

科技金童企圖心強烈,渴望成就感,因此幾乎都是工作狂。

人人都有上進心,能力出眾的科技金童們,企圖心更與能力成正比揚升。他們曾是家中的金童,學校的金童,聯考榜上的金童,到了工作職場上,更要卯足了勁一展身手,讓已經聽慣了的掌聲繼續響下去。「自己本來就已經肯定自己,所以現在公司的肯定比自我肯定還重要,」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設計一部經理蕭子哲說。

為了爭取肯定,工作成為生活重心的重心。科技產業日新月異,身在其中,必須快步跟上,「在這個產業,一天不工作十二小時很難,」宏碁集團的建碁公司資深經理曾謀宏淡淡地說。

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的華碩電腦公司研一部課長王士傑,是個不戴手表的人。他每天早上送太太上班後就進公司,直到晚上十點、十一點多,太太打電話來催駕,他才準備下班。若事情還沒做完他就「耍賴」,有時拖到做完才回家已是凌晨兩、三點了。他的生活似乎真的不需要手表報時。

對工作的投入,甚至使三十三歲的王士傑決定不生小孩,也不需要休閒。他坦承,其實可以不必工作得那麼晚,但他仍樂在工作,因為「我期望受人尊敬,現在的努力可以累積我的經臉、能力、影響力,以後別人不是因為我年紀大而尊敬我,是尊敬我的能力,」娃娃臉的王士傑說。

這些自我要求高標準的員工,對企業是很大挑戰。台積人力資源處副處長吳守義指出,這些中階主管是公司未來成長的動力,他們已有基本的閱歷和能力,所以期望很高,必須讓他們看到公司的前景,而且好好培訓他們,才能留住他們。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科技金童既非機器人,也非超人,股票帶來的財富已足以讓他們不必如此辛苦,難道他們從未想過要放緩步調?

雖然許多金童們在談提早退休的事,例如四十五歲或五十歲退休,但是在現階段,大部分的答案似乎返是「繼續拚下去」。園區一家半導體公司品保部門小主管指出,科技界的確有人四十初頭就完全退休,過著悠閒的日子,但畢竟是非常少數,一般能力高的人部很好強,不會輕言放鬆,「不過,先想想以後退休的日子,知道未來可以呼吸很舒服的空氣,感覺很好,」這名主管笑笑說。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拚命。一名年約四十本來在園區一家資訊零組件公司擔任中階主管的科技金童,由於看好台積,早在台積的股價只有一、二十元(目前是一百多元)時,就把所有家當(包括抵押房子)投入,買了五、六百張台積。這一年來台積股價大漲,他的資產也突破一億元,為免生活無聊,不打算提前退休,他於是轉到園區另一家公司,找了一份不輪班、不加班的輕鬆工作。

「科學人」特質的拒動下,他們做任何事都釐清目標,規畫步驟和方法,精確執行,無論過程和結果都力求品質完美。這種特質,來自過去學校理工科的訓練,以及現在工作上一絲不苟的要求。半導體的製程,三、四百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一部電腦幾百個零件,缺一不可,「我不但要把事情做好,還要做到讓長官拍手叫好,」力晶半導體公司營運企畫部代副理朱意國強調。

這種「科學」方法,甚至也應用在工作以外的其他方面。

生涯規畫是其一。三十二歲的蕭子哲大學唸電子物理,卻迷上電影,曾動念想當電影導演。他可不是隨便想想,而是認真寫了一封信給當時任職中國電影公司的知名作家小野,深受感動的小野還曾在一個電視節月中朗許他的信。後來楊德昌等新銳導演陸續冒出頭,他分析後認為自己的表現不會超越他們,所以理智地放棄了導演夢,考進交大電子所念碩士,回到原來差點轉彎的工程師生涯。

感情的事也可以很「科學」地處理。園區某半導體廠的一名副理未婚,每當同事為他介紹女朋友時,他總會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和這個人共度一生?她有什麼優點和缺點?……與一般人先問「第一次見面「感覺」如何」的習慣完全不同。

比起他們在工研院、學術界的「科學人」同擠,科技金童在產業界的薰陶下,更多了些「企業人」的特質,像是務實、效率。

對創業的看法就是一例。金童們不是不敢冒險,他們是冒「精確計算後的險」,利弊得失先算清楚。想創業的金童不是沒有,但更多的人選擇留在企業界盡量攀爬到最高的地位。

宏碁電腦公司企業行銷副總經理林紹琪觀察,現在的中階主管比較沒有冒險精神。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現在產業發展較成熟,創業機會不如過去多,另一方面,企業擴張之後,有許多內部創業的可能,以後不乏獨當一面的機會。「畢竟在企業集團的大傘下獨當一面,風險比自己創業小多了,」林紹琪說。

在位於林口的一家電腦公司裡,就可以找到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家公司近年業績不很好,分給員工的股票張數和股價都遠遜於伺業,但這家公司一名中階主管仍拒絕了兩家資訊業當紅上市公司以重金、股票挖角的誘惑。「因為我們部門負責的新業務前景看好,不久就有機會獨立出去成立新公司,那時我就有機會當新公司的一級主管,甚至總經理,」這名三十三歲的主管解釋「戀棧」的理由。

從小到大,他們習於競爭、善於競爭。讀書的時候和同學競爭,從小學到研究所;聯考的時侯,和所有同年齡的人競爭;工作的時候,和同事競爭,和整個產業的人競爭。他們和別人競爭,也和自己競爭。每一次競爭,都競爭出好成績,所以樂在競爭。競爭、競爭,競爭已經滲透進他們的血液骨髓精神意識,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無所謂好壞。

為掌握競爭態勢,科技金童經常為自己「科學算命」。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提倡對企業進行「科學算命」,也就是SWOT(長處、弱點、機會、威脅)分析,以掌握企業的命運。自覺或不自覺,科技金童也常自行SWOT分析一番。

從電腦監視器產業轉到半導體產業的朱憲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從學校畢業後他就每週固定看報紙的求才廣告,並不是老想跳槽,而是為了持續觀察就業市場的變化,瞭解自己的定位。看求才廣告時,朱憲國常模擬狀況,評估自己去應徵某個工作會不會被錄取,如果不會,應如何加強自己。

三十歲的鄭博仁,兩年前從兩、三千人的聯華電子轉到七百多人的中德電子工作,放棄即將可以分股票的機會。許多人覺得他傻,但他說:「換工作是為了「市場區隔」,聯電有好幾個晶圓廠,員工那麼多,出頭不容易。」鄭博仁目前是中德電子業務部產品應用經理。

科技金童因股票而富,他們對股票和財富的意識特別高,迥異於一般人對技術精英只埋首工作的印象。在科學園區裡,股票幾乎是所有人的話題。中午時分,園區的許多辦公大樓裡,總會傳出電視新聞顯示股市收盤價畫面的背景音樂,閒或夾雜著「哎呀,我今天又少了兩輛賓士」之類的玩笑評語。平日忙於工作沒時享受財富,看看股價變動消遣一下也好。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種氛。園區一名由製程轉到業務的金童就抱怨,每次和同事到園區其他公司談生意時,他們都很喜歡談股票,有時正事還沒談完就開始聊股票,他很不以為然。

天之驕子的科技金童,一路順遂。

他們一路走來,理性、精確、一絲不苟。這樣的特質面對電腦和機器,自在從容,面對人卻似乎少了點什麼。他們是否能熟練管理的訣竅,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

他們一路奮力拚搏,工作占據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否曾在那麼一個工作結束、夜深人靜的夜晚,聽到心中有一個聲音問自己:除了工作,我的生活還有什麼?

科技金童是台灣科技產業和股市合力拱起來的光鮮族群,他們不只是消費市場的強勢生力軍,也不只是朝九晚五上班族眼中的「傳奇」,他們更是產業的中堅。

台灣的未來看科技產業,科技產業的末來看他們。有一天,「金童」會變「棟梁」,到那時,他們會將台灣的經濟形塑成什麼面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