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報導海外基金獲利將課稅的消息,引起許多投資人不必要的恐慌。其實,這當中有很大的誤解,甚至有些基金從業人員,也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傳遞錯誤訊息給投資人。
簡單講,政府制訂這項政策,主要目的,是將海外所得納入最低稅負制的稅基。
一般定時定額投資基金的小散戶,並非最低稅負制課稅對象,所以根本不會有影響。一旦釐清這個觀念,就會發現自己原來是白操心一場。
首先,投資人要知道最低稅負制的目的,是在減少個人或企業因過度享受減免稅,而產生的不當利益。因此,在租稅公平原則考量下,政府才訂定「最低」稅負標準,並於民國95 年1 月1 日施行。
至於最低稅負制的計算稅基,則包括保險給付(單一案例金先生長期以定時定額方式,投資海外基金。日前新
聞報導,明年起海外所得就要課稅,讓他相當困擾。
他攤開基金投資明細,目前獲利累積金額約幾十萬元,心想,若未來獲利超過100 萬元就要被課稅的話,那現在豈不是要趕快將獲利贖回,才能避免被課稅?另外,他也想知道,在明年海外所得新制上路前,海外基金有無必要調整?
家戶死亡給付全年未超過3000 萬元不用計入)、未上市(櫃)股票及私募基金交易所得、非現金部分的捐贈、員
工分紅配股股價超過面額的部分,及個人海外所得超過100 萬元,就得納入最低稅負制的稅基。所以,現在只是將過去暫緩施行的海外所得納入,並非新規定,這點要先申明。
年所得未達600 萬不需補稅
最低稅負制的計算公式,為當年度綜合所得淨額加上述所提項目後,再減去600 萬元的免稅額度,才得到基本所得淨額。用這個數字,再乘上個人部分單一稅率20%,才是基本稅額。
但要注意,這部分得到的基本稅額,未必是應納稅額。
最重要關鍵,還是要回到一般所得稅的計算基礎,透過公式算出一般稅額後,再比較基本稅額,及一般稅額,數字較大者才是應納稅金額。
也就是說,如果當年度綜合所得總額,減去免稅額和扣除額後,乘上適用稅率,所得到的一般稅額大於基本稅額,那麼投資人還是按照原先個人所得稅計算方式繳納即可,最低稅負制就與你無關。那麼海外所得當中的境外基金獲利部分,又怎麼會受到影響?
如果投資人仍不放心,那就進一步試算,究竟海外基金在什麼情況下,才會被課稅?以綜合所得淨額100 萬元、適用稅率21% 來看,可得到一般所得稅額為10 萬4900 元。換句話說,依照最低稅負制公式,得到的基本稅額必須超過這個數字,才需進行補繳。
所以現在要看的是,基本稅額超過10 萬4900 元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以定時定額投資人來看(假設沒有其他海外所得),境外基金獲利部分,先要超過100 萬元,才會列入計算稅額當中。有些人以為本金超過100 萬元就會被課稅,其實是錯的。
定時定額投資 散戶不受影響
要是基金經理人當年度操作績效超水準,獲利部分真的超過100 萬元,後面還有600 萬元的免稅額可扣除。也就是說,每年總所得不到600 萬元,根本不用擔心補稅問題。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基金獲利超過600 萬元,得到的基本所得淨額乘上稅率20%,還大於一般稅額,也就是10 萬4900 元必須補稅的前提,則是符合每月定期定額投資11 萬6000 元,連續投資20 年不中斷,且在基金贖回當日的報酬率達到20%的情況下,才需要補稅。這樣計算下來,海外基金投資成本約2784 萬元,而要補繳的稅額,則僅有8700 元。
投資人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海外基金所得被課稅,門檻非常高。如果布局在海外基金部分的金額,有上千萬元,那麼個人總資產金額,應該也有上億元。每月定時定額投資3、5 千元的人,不必庸人自擾,擔心到睡不著覺。所以不需要調整海外基金,投資人就照著原有規劃,安心配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