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訂一個計畫時,「仔細想好再做」是謹慎;但如果發現自己停留在精神上的準備太久,遲遲沒有採取行動,就該自我檢視「謹慎」是否已經在無意中成為「膽怯」的藉口了。
我發現面對工作與面對生命的領受是一樣的,有些人願意花很多時間來探討生命的意義卻不肯好好生活,同樣在面對工作時也有人是習慣不停在心中籌畫卻沒有行動。我自己也同意準備永遠不嫌多,但是認清「準備」的定義更為重要,真正的準備指的是具體的作為,而不光只是在腦中沙盤演練;當我們確實檢查準備工作是否逐步、逐項完成時,就不會有多餘的時間用來慌張恐懼。
再偉大也有初學階段
有些年輕朋友喜歡說:「 我想要準備好了再開始!」在磨磨蹭蹭,有待被推一把的遲疑中,我鼓勵他們別忘了「再偉大的藝術家也有初學的階段」。我們實在無須期待自己一出手就如行家,做任何事,生澀與不足都是經驗轉化熟成的階段,避開這樣的路程並不合理;與其讓「害怕做不好」變成遲遲不敢向前的理由,不如鼓起勇氣走向實作的第一步。
每當我看到別人有任何嫻熟的經驗時,都不忘紀念他們默默的努力,我們所能學的就是下工夫的靜心,以及那一點一滴在時間中所累積的行動,這就是我對「準備」的認識。
大家喜歡稱文藝復興時代的偉人、巴洛克藝術大師Bernini 是天才,但是當我們讀到他的才華使教皇大驚之後,別忘了接下來的紀錄如下「這個聰明機警的孩子足足苦練了三年,每天自早到晚在梵諦岡對著教皇收藏的大理石像做素描,他又幫助父親從事雕刻數年。」我相信在任何一個成功的人身上或任何一件成功的事之上,我們總能抽絲剝繭地看到「做、做、做」三個字,不只努力做,並且做得夠久。
人生不必一次跨大步
最近,我的一個朋友完成了她夢想的第一步,但在順利擁有一個創業店面之後卻猶豫於下一步的踏出。我看著依然閒置著的空間忍不住關心催促時,這位年輕朋友總是分析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給我聽,似乎,看到缺點成了停滯最合理的原因,這其中的小心翼翼已經不是謹慎了,所以,我積極地建議她,如果對自己的能力有疑慮,先把工作內容縮小,但不管如何都得靠操練來累積有用的經驗。我相信任何缺點都不會自動消失,但腳踏實地的練習卻會強壯我們的能力;工作與人生一樣,不必一次跨大步,只要方向不變,努力向前,終會到達目的地。
最近我常想,是不是該建議年輕人開始把「夢想」轉說成「計畫」,因為夢想聽起來很唯美虛幻,又似乎,如果沒有實現也無從檢視問題所在;如果是「計畫」,其中必然有步驟的架構、有往前推進的時間壓力;所以,我但願我的朋友能挽起衣袖,一天完成計畫中的一小部分,讓計畫慢慢實化她的美麗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