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錯了!」美國37signals 創辦人福萊德(Jason Fried)和漢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說。
大膽嗆聲,因為這個世界變了,一些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如今都變簡單了,尤其是創業。你無須悲慘地工作80小時、100小時才成功,10到4 0小時就夠了。你不用耗盡畢生積蓄,也不用承擔巨大風險,甚至根本不需要進辦公室,和千里之外的人就能合作,因為,全面改造工作法則的時候到了,這就是「工作大解放」時代。福萊德和漢森《工作大解放》,一出版就登上Amazon暢銷書商業管理類冠軍。37signals 一直以一種很酷的方式在工作,裡面的員工很自由、很快樂,還超級會賺錢。員工人數不到20 人,是網路業績效最高、也最安靜低調的「鈔票製造機」。
37signals 曾被《連線》譽為「10 大最值得關注的新創公司」,全世界有超過300 萬家企業使用他們開發的軟體,他們鎖定的網軟發展被Google、微軟這些大企業視為下一個重要戰場。
37signals 顛覆一般人對上班7 件事:寫計畫、開會、做決定、研發產品、研究對手、行銷、危機管理和其他經營事業的看法,重新打造工作的黃金法則。公司裡沒有業務部門,也不雇用外部公關公司打廣告,就靠客戶口碑做行銷。
他們從不燒錢去創新,更沒興趣把公司賣給創投,他們的產品開發之道就是「搔到自己的癢處」而已,卻也因此接觸到其他有同樣問題與需求的龐大市場。還有「做得比競爭對手少一點」,把麻煩問題留給對手,自己則把最簡單基本的事確實做好。面對該做決定的時刻,不要總是再想一想,他們相信「做出決定就是進步」。
工作如何大解放,請看他們怎麼顛覆上班族的7 件事:
1.寫計畫:計畫是一種猜測
除非你是算命師,長期的商業計畫只是幻想。市場上有太多你無法掌控的因素:市場條件、競爭對手、客戶、經濟情勢等等,你以為寫計畫書就可掌控這一切,但其實你做不到。
我們為何不把計畫正名為:猜測。商業計畫就是「商業猜測」、財務計畫就是「財務猜測」,而策略計畫就是「策略猜測」。既然計畫只是猜測,你再也不必為此如此煩心,因為不值得。
擬訂長期計畫的時機也不合理。可參考資訊最多的時刻,是事情正在進行的時候,不是在你著手進行之前。
但你通常是在什麼時候寫計畫書呢?就在你開始執行之前,那是制訂重大決策最壞的時機。
思索即將到來的障礙這是很好的練習,但不見得你得將這些想法記錄下來,或念念不忘。你要是真的寫下什麼大計畫,你很有可能永遠不會再去看它。
停止猜測吧,決定這星期內你要做的事,而不是這一年。弄清楚下一個最重要的事,然後就動手去做。在你要進行某事之前做出決策就好,不要過早。沒有計畫地做事聽起來可能很可怕,但盲目地遵循跟現實脫節的計畫更恐怖。
2.開會:會議是毒藥
在所有的干擾中,會議是最糟糕的一種,原因如下:
● 會議通常跟文字和抽象概念有關,不是實際的東西。
● 容易偏離主題,失控情況嚴重。
● 會議需要充分事前準備,但大多數人都沒時間做。
● 議程經常十分含糊,沒人搞得清楚目標是什麼。
● 會議裡的蠢蛋往往不只一個,但又難免輪到發言,浪費大家時間。
● 會議永遠開不完,一次會議引發下次會議,然後又引發再下一次⋯⋯
如果完成一個會議目標只需要7 分鐘,你就應該只花7 分鐘,而不延長。開會的真正成本很驚人。你安排一個1 小時的會議,邀請10 個人參加,實際上這就是一個10 小時的會議,你是以10 小時的生產力去交換這個1 小時的會議。而且它很可能更像是耗費15 個小時的生產力,因為大家暫停手邊工作去其他地方開會,開完會後,才又重回崗位繼續先前的工作,心思轉換的成本不少。這是否真的值得。
如果絕對有必要聚在一起,試著堅守簡單規則,讓會議具有實質效益:
● 當計時鈴聲響起,會議就結束,絕不拖延。
● 與會者人數愈少愈好。
● 議程一定要明確。
● 以具體的問題開始。
● 在發生問題的場所會面,不是在會議室裡。指出實際的東西,實質的改變。
● 以一個解決方案作結,並任命某人負責執行。
3.做決定:做出決定就是進步
當你一再延宕該做的決定,這些問題便一直懸而未決,終至被忽視、草率以對,或是遭到棄置。
結果問題堆積如山,沒有一個被解決。盡可能把「讓我們再想一想」轉換成「讓我們做出決定吧」。一定要做出決定,不要等待完美的解決辦法,決定後就可往前進。
你要做的是進入決策流程中,當你進入一個接一個的決策流程,就會產生動力,並鼓舞士氣。決定就是進步,你下的每個決定,都為你奠下基礎。「稍後再做決定」不能為你奠基,但你可以在「已完成的決策」基礎上有所進展。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對建立夥伴計畫敬而遠之,因為「完美」的解決方案似乎過於複雜:我們得建立自動付款機制、寄出支票、弄清楚外國稅法等等。直到我們自問以下這個問題才有了突破,「有什麼好辦法是我們現在就可
輕易做到的?」我們得到的答案是:不用現金而是以信用方式支付聯盟夥伴。於是我們就照這個方式去做了。
我們以這個方式持續了一陣子,最後才終於採行付現的系統。你不需要死守一項決定一輩子,做錯了決定,日後可改過。長期計畫會打擊士氣,現在,就做出決定、取得進展,推出一些東西,趁你還有動機和動力的時候就去做吧!
4.研發產品:搔到自己的癢處
要想造就不凡的產品或服務,最直截了當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自己想要用的東西下手。
我們在37signals 的產品就是出於自身業務需要而研發的。例如我們想追蹤哪些人跟我們對話、我們說了什麼、何時該進行下一件事。基於這些需求,我們開發了一套客戶資訊管理軟體Highrise。我們需要的不是焦點團體、市場研究或是中間人;我們有自己的癢處,便動手去搔了。
在開發產品或服務時,都得做出好幾百個小決定。如果你著眼的是怎樣解決他人的問題,會在黑暗中摸索。
但當你解決的是自己的切身問題,便會覺得曙光乍現,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正確答案。
發明家戴森(James Dyson)在家中除灰塵的時候,突然領悟到這種集塵袋式的吸塵器吸力會愈變愈差,灰塵老是堵住集塵袋的氣孔,使得氣流受阻。這是他親身經歷的第一手體驗,因此,他下定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後來開發出全世界第一款氣旋式無袋吸塵器。
田徑教練包爾曼(Bill Bowerman)認為隊員需要品質更好、更輕盈的跑鞋,於是走進自己的工作室,把橡膠倒入家用的鬆餅機裡。耐吉(Nike)著名的橡膠鬆餅鞋底(Waffl e sole)就是這樣誕生的。
5.研究對手:誰在乎他們在做什麼?
傳統觀點認為,要打敗你的競爭對手,就得更勝一籌。
如果他們有4 項特點,你就需要5 項(或15 項)。如果他們花2 萬美元,你就得花3 萬美元。這種冷戰式思維是一條死胡同。你該怎麼辦?要做得比競爭對手少一點,好擊敗他們。只解決簡單的問題,而把麻煩的、困難的、嚴重的問題留給競爭對手去處理。嘗試稍微落後;不要想著超越,試著不要卯足全力。
多年來,主要的自行車品牌著重於最新的高科技設備:登山車具有避震和超強碟式煞車,或者輕量級鈦金屬公路車使用全碳纖維材質。一般公認自行車應該有多段變速。定速自行車被視為低技術,最近卻蓬勃發展。
這些自行車只有一檔、甚至沒有煞車。但更簡單、輕巧、便宜,而且不需要太多保養。
不要因為你的產品或服務的功能比較少而畏縮,凸顯它的特色,並引以為傲。
不值得花太多注意力在競爭上。對手現在正在做什麼?下一步往哪裡去?我們怎樣回應?它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演練而已。
競爭環境在改變,你明天的競爭對手可能跟你今天的競爭對手完全不同,不如專注在自己身上,這兒發生的事遠比外頭的動靜重要得多。當你把時間花在擔心別人,你就沒有時間來改進自己。
6.行銷:行銷不是一個部門
你有沒有一個行銷部門呢?如果沒有,很好。如果你有,不要認為這些人是唯一該對市場行銷負責的人。
市場行銷是公司每個人隨時都在做的事,一年365 天,一星期7 天,一天24 小時,全年無休。就像你無法不溝
通一樣,你不能沒有行銷:
● 每一次你接聽電話,這就是行銷。
● 每一次你發送電子郵件,這就是行銷。
● 每一次有人使用你的產品,這就是行銷。
● 每一次你在網站上寫文章,這就是行銷。
● 如果你製作軟體,每一個錯誤的信息就是行銷。
● 如果你經營零售業務,收銀台就是行銷。
● 如果你經營服務業,你的發票就是行銷。
意識到這些小事情,比起選擇哪一件小飾品丟進會議的禮品袋重要。行銷不只是少數的個別事件,它是你做的每件事的總和。不要害怕免費贈送,對你提供的產品要有信心,你應該知道人們會回來要求更多。如果你對此沒有信心,那是你還沒有創造出實力足夠強的產品。
仿效毒販,讓你的產品好到讓人上癮。由於「非要不可」,所以在提供顧客免費試用一點點後,他們還會再捧著現金回來跟你買。
7.危機管理:承認你的壞消息
在你介紹一種新功能、改變一項政策或刪除某些東西之後,許多本能的反應將大量湧入。
要極力避免這種陷入恐慌的衝動,並以快速改革做為回應。如果你能度過艱困的第一週,事情通常會平靜下來。人習慣以特定的方式使用東西,而任何改變都會打亂事物原有的秩序,因此他們會反彈、抱怨,要求你恢復原狀。這並不意味你應該照做。有時,你需要著手進行你所相信的決定,即使一開始它並不得人心。
讓事情平靜下來一段時間。讓他們知道你正在聆聽、告訴他們你知道他們的想法,讓他們知道你理解他們的不滿。人們最終會自我調整,一旦他們習慣了,比起舊的方式,他們甚至可能會更喜歡現在的改變。
而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告訴你的顧客。不要以為你可以一味地隱瞞事實,你再也無法掩飾了。你自己不說,別人也會張揚開來,他們會將消息張貼在網路上,這樣就人盡皆知了。
面臨危機時,如果你的態度開放、誠實、公開並有所回應,人們會比較尊重你。不要躲在杜撰的故事背後,或設法想讓你的壞消息保持低調,你要讓你的客戶盡可能掌握訊息。你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可能就是迅速回覆。你會神奇地發現,它竟能化解惡劣的情勢,並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