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喬丹、李安、J.K.羅琳的職涯逆襲:可以失敗不可放棄

侯勝宗
user

侯勝宗

2025-07-14

瀏覽數 50+

導演李安歷經失敗仍堅持到底不放棄,最終揚威國際、為台灣爭光。DGA提供
導演李安歷經失敗仍堅持到底不放棄,最終揚威國際、為台灣爭光。DGA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職涯初期遇到挫折,你會選擇放棄還是堅持?NBA傳奇喬丹、導演李安與作家J.K.羅琳,雖都曾歷經低潮與失敗,卻從未離開夢想的跑道。從他們的故事出發,帶你思考人生與職涯轉折中,最關鍵的心態力量。

「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放棄。」NBA傳奇球星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如是說。

6月,畢業季剛過。無數年輕人正滿懷憧憬,準備邁入人生下一個篇章,也可能同時感到未知的茫然與焦慮。這篇文章,是寫給我家中即將展開職涯旅程的大女兒,也獻給所有在人生路上曾迷惘、徬徨,甚至懷疑過自己的你。

那些沉潛的時光:李安的六年等待

真正支撐一個人走得長遠的,不是短暫的光環與掌聲,而是歷經失敗之後,仍選擇不放棄的「堅持」。台灣導演李安,或許是最能說明這段歷程的代表人物。

年輕時,他帶著熾熱的電影夢遠赴美國深造,學成歸國後,卻陷入長達六年的職涯低潮。在那段日子裡,他在家做家事、帶孩子、寫劇本,沒有收入,只能靠妻子的薪水維生。親友甚至勸說他太太放棄這個「看來沒出息」的丈夫。

但他沒有退場。他把圖書館當作庇護所,把生活的不易化為角色靈魂,把看似沉潛的日子一一寫進劇本。直到第六年,他的劇本在比賽中脫穎而出,才終於迎來第一次執導的機會。從《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到改變世界影壇的《臥虎藏龍》,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如果他在第三年選擇放棄,世界將失去多少雋永的故事?

放眼各個領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暢銷全球的《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也曾歷經數十次退稿的羞辱與打擊,但她從未因此放下手中的筆,最終,她的魔法世界感動了全球億萬讀者。從古至今,偉大成就的背後,往往是一連串失敗的足跡。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並非他們從不失敗,而是他們從未因失敗而止步。

心態,決定你的終點:成長型思惟的力量

李安與J.K.羅琳因堅持而逆轉人生的故事背後,其實有著堅實的心理學理論支持。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在其研究中發現,人們面對挫折的反應模式,可大致歸因於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惟模式。

一種是「固定型思惟」(Fixed Mindset)。抱持此種思惟的人,相信人的才能與智力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因此,當他們遭遇失敗時,便會輕易地將其解讀為「自己能力不足」的鐵證,進而懷疑自我、選擇退縮與逃避。另一種則是「成長型思惟」(Growth Mindset)。擁有此種思惟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學習與策略調整來提升。他們將生命中的每一次失敗,都視為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一個得以成長的契機。挫折對他們而言,不是終點的審判,而是過程中的指引。

從大學走入偏鄉:一段社會實踐的轉身

35歲那年,我決定回到學術圈,攻讀博士,研究移動服務創新,想像計程車(運將)如何成為更多人生活的助力。當時的我以為,只要做好教學、寫好論文,便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但真正踏入偏鄉、走入長照現場後,我才發現:理論與真實人生之間,有著難以想像的鴻溝。

我曾看見老人因等不到車而錯過重要醫療,看見身障者苦候復康巴士,看見願意服務的司機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開偏鄉。大學課堂裡的模型,無法回應這些被邊緣化的需求。我開始帶學生下鄉、寫企劃、找資源、開發平台,從教授成了系統整合者、政策倡議者,甚至是募款人。每一步都不是舒適的,但那些在角落等待被接住的人們,讓我無法選擇旁觀。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推動修法的漫漫長路:從「白牌車」到政策落地

其中最艱難的一場仗,是推動偏鄉「白牌車」合法化。當時,許多地方的長照接送,仰賴民眾自發營運的自用車,但在法規上屬於違法。三年來,我們走遍鄉鎮田野調查、寫報告、進中央部會協調,無數次被潑冷水:「這太難了」「法令不容」「理想歸理想,現實不一樣」。

面對誤解、冷眼與不確定,我曾動搖,但內心那股來自現場的熱情,讓我一次又一次重新站起。終於,在前交通部林佳龍部長、前路政司陳文瑞司長,以及許多政策推手和產業伙伴的努力下,2021年,「白轉綠」修法公告上路。

當我看見法規終於修改通過並落地,心中湧現的不是得勝的歡呼,而是深深的感恩與安靜的釋懷。那一刻,我知道:努力沒有白費,堅持是對的選擇。

人生的關鍵能力:不只是天賦,更要有「恆毅力」

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稱這種對目標長久不懈的投入為「恆毅力」(Grit)。她指出,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的,不是他的天分,而是能否持續對使命保持熱情與堅持。

我常問自己:作為一個學者,我的終極目的是什麼?不是發論文、也不是升等,而是讓學術理論「一次性的創造」,成為可以具社會影響力和行動的「二次性創造」;讓理論不再只是論文,而能真實走進需要它的人群當中。

寫給年輕的你:別急著證明,但請堅持走下去

也許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於夢想與現實之間;也許你已走了很遠,卻開始懷疑當初的選擇。但請你記住:跌倒不可恥,哭泣也不丟臉;真正該害怕的,是你因此放棄了你心中最初的嚮往。

當你允許自己失敗,人生反而會因而更加廣闊。因為你不再被「不能失敗」的恐懼困住,而是得以嘗試那些真正重要的挑戰。你可以慢、可以喘,但請不要轉身離開。當你找到那個「你想成為的自己」,請好好守護它。

在人生這場長跑中,最動人的從來不是衝線的速度,而是跌倒後重新站起的姿態。讓我們一同堅持成為那個「即便面對萬難,仍選擇不放棄的自己」。

祝福你!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逢甲大學社會創新暨永續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