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媒體門診,只問不聞

羅儀修
user

羅儀修

1997-09-05

瀏覽數 14,800+

媒體門診,只問不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7 / 9月號雜誌 第135期遠見雜誌

「我先生下腹部長時期疼痛,是不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擴音器裡傳來一陣急促的喘息,台北縣蘆洲鄉的劉小姐急切地問。

「我最近上廁所……小便解便……唔……好像有黑便的……的情形,」呂太太從高雄鳳山叩應到台北的「電視門診」節目,吞吞吐吐地道出自己的症狀。

這是在某家有線電視台進行電視叩應門診的現場。深夜十點半,從台北板橋蘆洲,到高雄鳳山,觀眾叩應的電話一通又一通。現場醫師拉長了耳朵,聽著擴音器傳來南北.各種疑難雜症,依民眾的症狀描述,分析其可能的病因,給與解說及建議。觀眾的聲音在攝影棚內迴響,醫師們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醫學界開始在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上,建構一個「看不到病患」的醫病對談空間。

無「望」的看診

無論是中國傳統醫學,或是西方主流醫學,都著重「望、聞、問、切」。由醫師觀察病患的氣色,進行醫病之間的對談問話,再進一步給與檢查,對症下藥。但主要前提是,病患要出現在醫師面前。而現在,第一步的「望」沒有了,醫病之間可以分隔南北兩地,只要一條電話線、一具傳真機;在電話聽筒的兩端及報紙上的一小方版面就可以進行初步診斷。

在第四台主持醫療叩應現場節目、來往媒體與醫院的台北醫學院家醫科主任醫師謝瀛華表示,叩應節目讓民眾有一個管道,可以初步知道如何去處理身體發出的警訊。他指出,就像頭痛,很多人不曉得頭痛該看哪一科,後來從電視才知道該看神經內科。

民生報每週六的健康專刊有一專欄開放給民眾,由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回答。中醫部內科系主治醫師謝佳蓉指出,從傳真來函瞭解民眾的症狀,再給與一般建議回覆。例如民眾的文字描述若有咳嗽現象,她會告訴病人引起咳嗽可能有哪些病,請病患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有趣的是,醫師雖然看不到患者,該專欄卻名為「望聞問切」。

醫學搭上大眾傳播媒體的列車,衝擊傳統的醫療行為。一般醫院診所內的問答診斷搬到媒體上演,藉由媒體的特性,以多元化呈現。

「三長兩短」限制多

一位護理人員比較媒體門診和醫院門診最大的差別在於,醫院內的醫師能與病人交談,提供進一步的檢查,而媒體門診是提供一個單向問答的診斷,民眾描述症狀後,醫師由字裡行間解讀可能病因,再經過媒體傳達。基本上,兩者問答的方式是相同的。

叩應到節目現場的高雄呂太太形容自己的下腹部,好像有「一顆排球」在裡面,老是胃痛、脹氣得難以忍受。經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有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雖然看了許多醫師,但是不舒服的感覺仍在。當她一看到電視節目正在談論「胃潰瘍」,馬上撥電話到現場詢問。經由場內醫師提出不同以往的診斷分析,她覺得「相當滿意」,也反過來把這個訊息帶給她看門診的醫師。

透過媒體看診,超越了民眾就醫的時間與空間限制。過去上醫院有個「三長兩短」的說法;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拿藥時間長,而看診、檢查的時間都短。常常是排了一個上午的隊,卻只得到醫師簡短的診斷說明以及一包藥。中時晚報綜合新聞中心生活組組長林妏純即指出,某位醫師一個上午可看三、四百人,病患能否得到充分的諮詢,令人質疑。

但是結合媒體的應用,醫師就出現在電視螢幕上。「感覺上和醫師的距離接近了,」一位收看健康叩應節目的民眾表示,「只要花一塊錢,撥個電話就可以讓自己的疑惑得到解釋。」無法叩應至節目者,還可利用報紙上的傳真服務專線,寫下自己的症狀,由「紙上醫師」解說。

透過媒體的輸出,民眾除了得到解釋,也從中發現「同遭其苦」的族群,頗有同病相憐之感。一位即將就讀淡大建築所的黃小姐,自去年十二月鼻子就突然開始覺得不舒服,只要氣溫一有變化,她就打噴睫、流鼻水,夜裡睡到一半也會醒來,忙著擤鼻涕。當她看到第四台叩應節目中,其他人的症狀和她一樣,而且從該問答中得到解釋,安心不少。

匿名式的叩應也能讓有疑惑者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症狀。一些被認為是「不好意思說」的隱疾也可以在「沒有人知道這是我」的情況下,得到初步的指導。

一個高二的女學生,因為外陰部長期覺得不適,兩三年下來已影響到上課及睡眠。她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有問題,礙於家庭觀念保守,不敢和母親討論,但又怕上婦產科檢查(因為醫師是男的),所以才把自己的問題傳真到報社的醫療版,尋求醫師的解說。

從「醫院醫師」到「媒體醫師」,醫療體系增多了一條媒體諮詢的管道,而媒體的把關與守門也對醫療資訊的傳達舉足輕重。

聯合報自今年三月初開闢健康版,也有一個「健康傳真」Q&A開放式的專欄,接受民眾的來函諮詢。據生活科技組召集人陳建宇指出,該專欄無非是希望迎合民眾的健康需求,針對民眾來函中描述的症狀,請專科醫生回答。自三月初到現在,每天都有十多封傳真及信件。有的民眾乾脆直接打電話到辦公室,說出自己的症狀後詢問要看哪一科?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負責中時晚報「醫病交流道」專欄的林妏純每天都會接到民眾的電話詢問:「我現在關節痛,應該看哪一科?」依據醫藥新聞採訪的經驗,她會建議病患找適當的科別就醫。

限於版面大小,聯合報陳建宇會先過濾民眾的問題。他指出,有時同樣一個問題、或同一類症狀的重複性很高,甚至多到有十幾個民眾在詢問,所以會挑出一個為代表。除非是民眾的問題非常急迫,否則都依來稿順序刊登。因此在間與答之間,可能已隔了一個月。

病人流落在何方

對於媒體這樣「簡單式」、「規格式」地扮演醫療角色,會不會延誤病人到醫院檢查?以及會不會誤解醫師的語意,是一個大問號。

台大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李宗熙形容自己上節目,面對看不到的群眾,接受叩應的答覆,「就如同流水一般,不知去向。」他指出,面對面問診,醫師與病人可以交談,能馬上掌握到病人的反應,瞭解他的想法,但是接受叩應的效果是沒辦法預期的。

由於隔空對談,醫病之間所傳遞的訊息,在民眾解讀時有沒有產生曲解,無法測知。幾次上電視節目「談潰瘍」後,台大胃腸科兼任醫師王世晞指出,節目播出後竟有民眾患「口腔潰瘍」也前去求醫,讓他啼笑皆非。

在報紙上回答民眾疑問的長庚中醫部醫師謝佳蓉也舉一例說明訊息誤傳的情況。她表示,不少人就診時,會說自己的「肝火大」,可能是「肝不好」。但是中醫的「肝火」是指情緒、內分泌,不是西醫實指的「肝」器官。謝佳蓉說,民眾雖然接觸不少醫藥常識,但還是一知半解。

利用大眾媒體進行醫療諮詢,雖然讓民眾不受時空限制,得到更多醫療資訊,但是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情況下,透過媒體的傳播效果,也讓這樣的行為模式有潛在的危險。

台大社會醫學科醫師李宇宙強調,類似叩應或報紙電視的空中門診等,民眾聽取時要特別小心。因為在醫學上,個別的差異有個別的需求,必須個別考量。但是媒體的特性,卻隱涵一種在運用及實踐上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台大醫院臨床營養部組長鄭金寶在臨床上曾碰過一住院開刀患者在出院前夕,卻發生急性痛風,延後好幾天才出院。追究原因才知道,病患在住院期間猛補雞精,結果血中尿酸值升高,引發痛風。他指出,媒體廣告說明雞精適合住院病患或體弱多病的病患,言下之意似乎有眾人皆可的意味。但是,雞精並不是適合每一位病人的。

媒體在醫界與民眾之間架起一座橋,但是在橋的兩端,對這種醫療模式的定位卻並不一定一致。

謝瀛華認為在電視節目上進行叩應門診,原則上是希望給民眾一個諮詢管道,提供衛生教育的機會。但是,實際的情況卻不是如此。「每一個人只關心自己的問題,希望能立刻解決 」謝瀛華也指出,若當天節目談的是暈眩,那麼就會發生「有暈眩的就會打進來,沒暈眩的就統統轉台」的情況。

又期待,又怕受傍害?

一位媒體工作者指出,民眾對醫藥資訊的回饋反應之大,簡直無法想像。常常一個新聞刊登,隔天馬上就有很多民眾打電話進來問:「文中提到的醫師是哪一家醫院的啊?」民眾需求的似乎是「誰來醫好我的病」,和醫師希望「加強醫療觀念」的期望,顯然也有落差。

因此,這些出現在媒體上為民眾解答的醫師,內心其實是極為矛盾的。一方面希望給與民眾多一點衛生教育。一方面又要擔心不可預期的觀眾反應,且害怕在媒體發表的言論遭人利用。

雖然也在報上回答民眾的問題,但是謝佳蓉依然不太贊同這種透過傳播媒體的諮詢方式。她指出,若詢問者只想得到醫療資訊,那也許傳媒不失為一個管道,但是基本上會利用節目叩應或是傳頁到報社的,無非都只是想得知誰能治好他的病,而不是想要接受教育。

林妏純也指出,由於過去醫療訊息的缺乏,所以大家都在錯誤中成長,雖然民眾的求知欲很高,但是都走偏了,尤其是對名醫的崇拜。

第一吹上叩應節目的台大醫院胃腸科醫師吳明賢也擔心,在節目中發表的談論被移花接木。他舉例指出,馬偕醫院門診部主任醫師郭許達日前在報上發表文章,提醒消費者不要依恃市面上的香菸沾劑,而以戒菸為要。結果一篇非認證香菸沾劑有何功效的發言,卻被業者利用。

儘管擔心在心頭,在各種媒體上還是看得到新面孔、不具知名度的醫師,而各醫院、診所也陸續成立公關部,與電視台、報紙合作。一位醫師語重心長地表示,目前有關醫療衛生健康資訊的媒體,需要一個很好的機制。否則,當醫療衛生資訊變成一種商品的話,就會形成浮濫。

從雙向的醫病關係,到醫師、病患與媒體三方,利用媒體做為公共衛生教育的公器,也許能紓解民眾大量的需求。但在醫學與媒體外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制衡點,在媒體競爭下所謂的醫療服務會不會變質,相當難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