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晴在3 年前一當上社會新鮮人的時候就很積極規畫財務,希望透過投資基金賺到人人稱羨的第一桶金,可惜的是,金融海嘯風暴過去,即使歷經2009 年的反彈,曉晴的基金投資組合報酬依然在-20%上下徘徊,於是很苦惱該如何處理這些「賣掉不甘心、放著又礙眼」的基金。
這兩年下來,跟曉晴一樣在投資市場上毫無斬獲的人很多。但全球股市從金融風暴谷底反彈至今,普遍也有3 成漲幅,如果你的資產組合至今未回到正報酬,代表你的投資方法錯誤。
如何能從金融風暴中汲取教訓,重新調整自己投資的心態與方法,未來成為投資場上贏家仍是大有機會。
檢察1.你是不是有投資輸家的性格?
你相信嗎?尚未進入投資戰場前,就能論斷你的輸贏,因為從性格就能知道結果。投資要成功,性格比智商更重要,若不幸你有輸家性格,就得靠一套投資操作方法,才可能戰勝投資戰場。
長期觀察下來,我發現投資場上一直存在著某種「輸家」:他們怎麼投資就怎麼賠錢,不管如何努力研究、如何謹慎判斷,只要他們進場,幾乎就成為市場反指標,讓一些精明投資人準備獲利了結。
輸家最常見的特質是小心翼翼卻又從眾,簡單說,趨吉避凶是輸家常見的投資慣性。他們很想掌握穩賺不賠的入場時機,卻往往太過猶豫,成為最後上車的抬轎者。
這實在很弔詭,畢竟,趨吉避凶是人性本能,碰到有風險選擇時,人類自然趨向避免損失。但金融市場就愛與我們的直覺反應背道而馳;趨吉避凶正是輸家慘輸的原因。從眾又小心的人,習慣用落後(經濟)指標來判斷領先(金融)指標。然而,金融市場的資訊永遠沒有完美的那一天,當一切確定,所有價格早已達到高點。
這類投資人,因為謹慎又保守,反覆驗證,一定要等到景氣復甦的證據明顯、所有指標都呈正面時才敢進場。當市場跌至谷底,消息都是負面時,他們比別人更悲觀,不可能進場。景氣稍微有點好轉跡象,一兩隻春燕報喜,但壞消息還是比好消息多時,他們還是按兵不動。一定要等到復甦出現明確數字指標、景氣大好,失業率下滑,他們才能放心進場。
此時,金融市場往往已經走了一大段,他們又買在波段的中高點,上漲空間有限,下跌可能大增。 這類輸家的另一個特性是「重複犯錯」,每次損失後,立誓收手不投資了,市場大好時又忍不住進場,最後循環不斷,反覆賠錢。
輸家常犯的錯誤
由此性格下來,輸家常會做錯事。而輸家最常做錯哪些事?
1. 衝動停扣與贖回
金融風暴正熾時,許多基金專業者不斷透過各種管道強調:愈是恐慌與混沌不明的時刻,定期定額的投資人愈要堅定下去,風雨時刻的堅持正是當初選擇定期定額投資的初衷。
如今看來,持續投入定期定額者,只要資產配置與投資標的大致正確,大部分回復正報酬,甚至獲利超過20%;停扣者由於錯過低檔累積投資單位的好時機,許多仍在負數。
驟跌時,心理素質不夠堅強的投資人衝動地「趨吉避凶」:有人暫時停扣,更恐慌的人選擇贖回。停扣的結果我們已經看到,而低點贖回的損失更動輒是-40%、-50%。
2. 衝動轉換投資標的
除了停扣與贖回,這波輸家的另一種做法是轉換投資標的。有人對新興市場的長期發展趨勢信心不足,看到歐美市場跌幅比較小,就將新興市場基金轉換成歐美市場。但相對的,歐美成熟市場反彈時間需要更長,甚至兩三年還回復不到正報酬。更保守的人則將資金轉換到貨幣市場基金停泊。難怪,歐洲的基金大師提姆波頓說,貨幣市場基金其實是反向指標,當它太旺時,表示市場的恐慌到頂點,反而可以加碼股票市場基金了。
3. 用融資槓桿操作
風暴下最大的輸家,是被迫退出的人。例如,手頭資金配置原先就卡很緊的投資人,碰到不景氣而收入減少、甚至放無薪假或失業,維持基本生活所需都很困難,遑論能夠定期定額繼續扣款。至於用融資來投資者,這波損失只能用慘痛兩字來形容。
如果透徹自我評估後,發現自個兒的「輸家」特質一樣也不少,「反向操作」的勇氣、膽識與資金卻付之闕如,那麼,選擇定期定額基金投資或乾脆放在銀行定存,是較穩妥的做法。
檢察2.你的基金組合是大雜燴嗎?
別人推薦什麼基金,你就買什麼基金嗎?如果是,這個基金組合是否能達到你投資目的就大有疑問。察看基金組合是投資很重要的步驟,好的組合可以不會讓你每天提心吊膽卻又能享有投資增值的好處。
你的基金組合是真正的投資組合,還是展示櫃,什麼流行基金都有的大雜燴? 現在買基金非常方便,只要上網動動手指,交易就立刻完成。
有人早上看到報紙,介紹市場新趨勢或建議正夯的新基金,心動之下馬上行動,立刻上網申購。不知不覺間,很多人的投資組合,變成了投資大雜燴,大幅偏離原本設定的目標。
如何做出正確的投資組合
如果你的投資組合已經成了大雜燴,卻不知如何挽救,一般人的反應是刪減法,去除目前虧損嚴重、或獲利較差的基金,保留績效良好的基金。然而,直接拿舊的投資組合開刀,加加減減絕不是務本的做法,也是見樹不見林。更好的做法是:拋開現有的投資內容,拿出紙筆,重新思考自己目前的資金條件、未來的投資目標,重新建立一份嶄新的、符合你長期需求的理想投資組合。
要擬定新投資組合之前,投資人應先問自己3 個問題:預計投資多久?投資目標報酬率多少?可以忍受的風險又多大?確定答案後,依照下面4 個步驟,就可明確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
Step1:找出投資目標
你要投資什麼與你目標報酬密切有關。以單筆投資來說,假設你今年45 歲,投資目標是將現有的五百萬,在65 歲退休後能變2 倍成一千萬。那麼,你的平均年報酬率,以20 年來計算,每年投資報酬率應達到3.6%。
Step2:設定資產報酬率假設
找到應達成的目標年報酬率後,接著該思考,投資組合要怎麼安排才能達到3.6%的目標?在此建議投資人,應先假設各投資標的之合理的投資報酬率。例如我們可以假設:股票市場中,新興股市報酬率9%,成熟股市報酬率7.5%;債券市場中,新興債市報酬率4.5%,成熟債市報酬率3.5%;定存報酬率2%。
Step3:資產配置
定出各標的之報酬率假設後,就可開始規畫自己的投資組合。以我個人為例,離退休還有12 年,若我希望退休時手上資金變1 倍的話,那麼年平均報酬率就必須達6%。
從上述假設來看,我必須把一半的錢投入股票市場基金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於是我的資產配置很可能變成:股市占70%,債市與定存占30%。接著我會再評估,如何分配股債市場各自的新興與成熟市場比重。
Step4:檢視自己風險承受度
投資組合配置的最後一步,是檢視自己在這樣的組合下,是否可承受它可能會帶來的風險,也就是你對跌幅的忍受程度如何。如果跌到20%∼ 25%,你可以承受得了嗎?若確定可行,那麼你的資產配置就大功告成了。
檢察3.你是不是滿手套牢基金?
2008年金融風暴至今,有人的資產已經回到正報酬,但更多人是死抱套牢基金不放,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獲利。如果手上擁有一堆套牢基金,該怎麼做才能反敗為勝呢?
如果你現在手上是滿手套牢基金,到底該怎麼辦?如果要重整自己的投資組合,到底該如何進行?
Step1:了解風險屬性
要解決套牢基金,就需回到原點思考:設想現在你的投資組合最壞會變成如何?你能否承擔這個後果?了解自己的風險屬性後,再建立新的投資組合來調整舊有投資組合。新舊對照,才能看出偏差的投資組合,並淘汰、新增投資標的。 社會新鮮人,雖有本錢承擔高風險,但資金並不多。對退休人士來說,「保本」為首要要務。以退休人員資產配置來看,新興市場與股票型基金都不該超過比重一半以上。而如前景可期的新能源基金,議題重要,但該產業占全體產值低,且單位成本仍高於傳統能源,相當依賴政府補助政策,因此新能源就不該占投資組合太重,5%∼ 10%為合理的範圍。 整理好新的投資組合,就可調整舊有投資組合。假設你所建立的投資組合新興市場為40%,以新興市場占原投資比重幾近百分之百來看,他必須賣掉60%績效表現不佳的新興市場基金,再補上欠缺的平衡型或債券型基金,這就是最簡易的調整投資組合辦法。
Step2:汰弱留強
但投資人如何知道同類型基金中該賣哪個?許多投資人只求損失減少,賣掉賺錢的,繼續抱賠錢貨期望東山再起,但這麼做只會讓你二次損失。 處理投資組合裡現有股票、基金時,永遠要站在全新的時點思考,你必須忘記自己持有什麼基金。重新想像,某檔基金若是你的新投資選擇,現在這個時點你願不願意買它,若答案是否,就該賣掉它。
一般人很容易把贖回行為和投資成本連結在一起,但不管贖回或再投資,投資人都該往前看,而非往後看。
因此解套最佳辦法,就是賣出績效表現差的基金,保留績效好的。 但也要注意,買賣股票、基金都有其成本,若太頻繁變換投資組合,交易費用就會吃掉許多利潤。
如果新投資組合裡有類似舊投資組合中某檔基金,如同樣是新興市場,只是轉換基金公司的話,考慮到交易成本,就不見得要賣掉重買。
Step3:再平衡
資產配置完成後,隨著時間流逝,因為各類資產漲跌幅不一定,其占投資組合的比重,會逐漸偏離原有的配置。漲得多的資產,比重會變得過高;漲得少或下跌的資產,比重會變得過低。減碼比重過高的資產,加碼比重過低的資產,讓投資組合回復至原先策略性資產配置的動作稱為「再平衡」(Rebalance)。 多年以來,再平衡一直是機構投資人奉行不變的準則,尤其在退休基金界,基本上已經成為經理人的標準作業程序。
再平衡一般可以分成兩種做法,一種是定期執行,固定在每個月、每一季或每一年重整你的投資組合;另一種則是門檻式的再平衡,也就是當你的投資組合偏離超過設定的門檻時,就必須進場買賣,將手中資產的比率調整回目標值。舉例來說,假設你的投資組合中股票占60%,固定收益證券占40%,如果你採用門檻式的再平衡,設定投資組合的比率偏離10%就進場調整,那麼當股票持續增值,占投資組合的總值超過70%的時候,你就必須賣掉一些股票,將所得投入固定收益中;反之當股票下跌時,你就要賣掉一些固定收益證券去加碼股票,調整你的投資組合回到原始設定的配置。
Step4:強迫反市場操作
固定重整你的投資組合有什麼好處?由上面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再平衡的過程其實類似高賣低買的反市場操作,有研究顯示無論遵照定期或門檻的方式,有再平衡的投資組合,長期的報酬會比沒有再平衡的來得好。
機械化的再平衡說起來容易,但實行上也不是每次都對,有時候你愈執著於重整你的投資組合,績效反而愈差,箇中之關鍵,在於你所設定的規則,是否符合目前市場所呈現的特性。當市場明顯呈現上漲或下跌的趨勢時,設定的門檻過低,或是期間太短,會讓你在沒漲夠時就賣掉,或是還沒跌夠就補進來,進而縮減你的獲利空間,甚至擴大你的損失。再平衡策略想抓住的是波段末期市場過度反應的部分,而以反市場操作獲利。
對定期執行再平衡的投資人來說,理想間隔是半年到一年,不要太頻繁重整你的投資組合;對於門檻式的投資人來說,門檻的大小也必須注意。以2008 年的金融風暴為例,整個市場持續下跌了兩三個月,如果在跌足之後才進場重整,顯然收益必定頗為豐碩,但如果在還沒跌足時就開始平衡,很可能對投資的傷害反而大於助益。對一個基金經理人而言,如果在跌勢正夯時,卻墨守成規,繼續丟錢進去跌跌不休的股市,萬一丟錯了,沉重的責任必須一肩扛起。
金融風暴時期我們聽到的是,從2008 年的第4 季,一直到2009 年的第1 季,大部分退休基金並沒有執行再平衡,他們只是保持現狀,靜待整個市場回復平靜。
以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其實那時候如果有再平衡,結果會非常好,因為2009 年整個市場大幅反彈,只要謹守機械性的再平衡,低點時已經回補了。
這些年來,不少投資人開始注意到定期重整投資組合的重要性,因為以前上漲時從未有過調整的想法,以至於雖然帳面上賺了很多錢,但金融風暴一來,又將一切打回原點。遵守再平衡的原則,可以幫助你在市場上揚時及時停利,不至於淪為紙上富貴;當市場下跌時,藉由再平衡增持股票投資的反市場操作手法,也有機會讓你掌握未來反轉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