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曾志朗、李家維與華生對談 主流思維不等於真相

轉載自《科學人》雜誌
user

轉載自《科學人》雜誌

2010-05-01

瀏覽數 3,650+

曾志朗、李家維與華生對談 主流思維不等於真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1953年,發現DNA 雙螺旋結構,50年後,人類的基因圖譜定序完成。已經有人預言:將來保險公司可能需要看你的基因圖譜來決定你罹患疾病的風險,甚至,你的雇主也想得到你的基因圖譜來看看你夠不夠聰明。

聽起來很危言聳聽,但基因圖譜就猶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人類社會勢必受到很大衝擊。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與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在《科學人》雜誌4月號,特別越洋專訪了華生進行深入對談。完成基因圖譜定序,華生自己也是全球第2位基因被定序的人,看到這個人類一直待解的謎雲背後,究竟他有什麼建言?以下是摘錄《科學人》雜誌的訪談紀錄:

李家維(以下簡稱「李」):您發現DNA 雙螺旋結構,距今已超過50 年,您發起的人類基因組計畫,也在2003年完成。您認為這兩項成就對生物、醫學界及其他領域,產生哪些影響?

華生:當初展開人類基因組計畫是順理成章的,不過倒是沒有人預見到個人基因組定序的成本會降得這麼快。用傳統技術定序一個人的基因組,可能要花2,000萬美元;用第二代技術定序,可能要花100萬美元,這是3年前的價格。今天有人說,只要5000美元就可以了,價格下降的速度不可思議,現在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基因組拿去定序。

我們的首要目標,是將人類癌症相關基因的序列完整定出來,再和正常細胞的基因比較,看哪些遺傳突變會導致癌症,在治療前找出問題,不過我希望未來10年,重心能轉向精神疾病遺傳學。病患在服藥前先驗過DNA,對症下藥。精神疾病遺傳學比癌症困難,過去40年,有很多傑出的癌症研究成果,但精神疾病遺傳學研究仍處於初期階段。

李:身為第二個完成個人基因組定序的人,您也將基因組序列公開給大家使用,曾擔心過哪些個人風險?華生:我當時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接受可能會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事實(編按:華生的祖母有阿茲海默症)。當然,我並不希望公開這類資訊,然而現在有了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編按:發現載脂蛋白apo E4 與阿茲海默症有密切的關係),我們比較知道基因組中哪些部位的DNA,會讓我們較易罹患遲發性阿茲海默症。

我們必須透過嘗試錯誤,摸索應該如何使用基因資料。當然,必須先取得個人的同意,問題是有些人並不了解這類資料的本質。

我79歲那一年,碰到一個很想拿自己的基因組去定序的人,他大概20 來歲。我警告他,結果出來了以後不要自己看,要找別人看,然後告訴自己哪些訊息是有用的。

我認為需要一個中間人,幫助你解讀遺傳資料,也許是你的家庭醫師,一個了解你、關心你的醫師。總比一個從沒見過你的人看了你的資料後就治療來得好。所以解讀遺傳資料的中間人,大多數應該是醫師,將來可能包括心理醫師。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李:目前已有1,000 多個物種的基因組完成定序,還有5,000多個正在進行,您認為需要做更多的基因組定序嗎?

華生:我幾乎一直在從事癌症基因的定序工作,這個問題對我而言,不是該不該做,而是有沒有錢去做。現在定序的成本下降,和一般醫藥費比起來,相當低廉。

做是可以做了,但問題是如何詮釋結果。我們正在整理資料,也許3年之後我們會對疾病瞭若指掌。如果你是在1年前問我,我會說這得花10年,但是現在費用降低了,儀器也增加了,所以研究的速度會愈來愈快。

李:您認為目前科學家面對最重要、最令人振奮的問題是什麼?

華生:我想對多數人來說,應該是健康。很多疾病都與遺傳有關,特別是癌症和精神疾病。我們現在必須面對現實,我想基因資料累積的速度會比我預期得快。

曾志朗(以下簡稱「曾」):這50年來,許多研究都集中在雙螺旋結構相關的領域上,DNA定序成為多項研究的重點,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現在,您是否覺得有必要開始探索腦科學?

華生:我相信我們可能過度專注於研究人類的腦,也許應該先專心研究果蠅的腦,因為果蠅的腦比較簡單,即使如此,果蠅也有很複雜的行為。 我們應該要了解人腦的本質。也許該從簡單的做起,我對果蠅的興趣大過老鼠,因為果蠅的問題比較簡單。當然果蠅還是很難,但畢竟比人腦要簡單多了。我們應該要小心,不該覺得只要能提出問題,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找到答案。很多人很愛討論意識,我倒是避之唯恐不及,我覺得最好等到對人腦有更多了解時再來解析這個問題。

曾:現在分子生物學已經是先進的科學了,我們要如何訓練新生代研究員,要用傳統方法?還是換個方式?要有什麼改變?

我想應該用不同的方法,我小時候有一本叫做《艾羅史密斯》(Arrowsmith)的小說,作者是路易斯(Sinclair Lewis),我看了那本書後立志成為科學家。現在通訊很發達,這是個全新的世界。我小時候沒有這樣的奢侈,但現在資訊太多,反而很難知道。年輕人有網路,沒理由不知道科學家是什麼樣子。他們應該知道科學家有很多種,有的沉靜、有的聒噪、有的看起來很古板、有的一點都不嚴肅,也能知道成為科學家的要素與過程。年輕人常常反對父母或老師,我們要懂得珍惜提出反對意見的人,真相不等於傳統的主流思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