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尋天賦的路上,還有一個重要的要件,就是有伯樂指引迷津。高中重考一次,大學重考三次,在夜市賣過炭烤,在台灣的教育體系裡,「林家樑」曾經是個徹底的失敗者。而今,他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ediaLab),被「聰明城市」(Smart Cities)主持人米契爾(William Mitchell)視為最有天分的設計師之一。而且在2007 年米蘭機車大展與《紐約時報》文章裡,成了台灣之光。為什麼一個重考三次的人,換個環境,就被視為天才?
還好,林家樑是個即使考最後一名,還可以「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他沉浸在自我探索的世界裡,不放棄的自我解構、重組、再解構,實現他的商機天賦。
考試考不出來的天賦
大學考了四次, 第一次念地質,第二次念土木,第三次念英文,最後考上建築系,八竿子打不著的四種學系,可見得林家樑的徬徨。要「識別」天賦,難的是,這是考試怎麼考也考不出來的。還好,林家樑在逢甲大學建築系碰到了指導教授何宏文。人稱「何Sir」的何宏文,何Sir 察覺到林家樑熱烈的設計能量,「他很會舉一反三,」但他知道這種孩子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下,自信過度膨脹,反而會毀掉方才起步的設計之路,他開始指導林家樑,必須務實地做出作品,「不能半吊子,作品沒完成,都是空談!」汲取了「做比講重要」的實作觀念,林家樑從eBay 買來了一把老琴,在何Sir 的支持下,開始拆解小提琴。他開始一步步鑽研提琴的音色、結構,一邊拆解,一邊找
作品靈感。將解構提琴線條曲線弧度的過程中,林家樑把提琴轉化成一座建築概念原型作品。和很多人不一樣的是,林家樑不只會解構,還會重組。從解構得到靈感之後,林家樑繼續嘗試重新組合,開始
修復小提琴,沒想到因為徹底解構,不但讓他把琴完整重組完成,最後還可以轉手賣掉,賺了不少錢。當然,也是因為具備這種解構、重組、再解構的能力,這張以提琴為靈感的概念圖,還讓他順利進入了MIT。肯‧羅賓森說,良師可以適時為你打開一扇扇未開的門,更重要的,他能「識別」出天賦。
天才不懂也要問
進入MIT 後,林家樑很幸運地,又遇到第二位伯樂。林家樑在MIT 的指導教授米契爾,相當欣賞他勇於嘗試從做中學的實踐精神,也因為這樣的賞識,當媒體實驗室以電動載具傳達「未來城市」的概念時,米契爾向台灣的三陽機車推薦了林家樑。
從建築轉而做工業設計,林家樑坦承,那時根本不懂馬達是什麼,但是他絲毫不怕,他決定用何Sir 教的實作精神,從最基本的運轉學起,開始做實驗。
在MIT,到處都是天才,但是林家樑卻願意承認自己不是天才,彎下腰來請教,「比起我的同學,我懂很少,但我願意一直去請教專家,讓他們教我,」而且具生意頭腦的他,還懂得用回饋金,增加學習效率。他可以花500 美元,向同校機械系的學弟學藝。甚至在三陽的111 天裡,靠著與老師傅鞠躬彎腰、哈拉聊天,十個禮拜之內,光是模型就做了20 個,只是為了做出一顆可以動的馬達。
不懂沒關係,只要肯學就會懂。「在他身上,除了設計天分,我看到不顧一切嘗試的精神,」米契爾說。果真,林家樑透過再一次拆解再重組,他完成了後來揚名米蘭機車大展的電動摩托車Roboscooter,也更加確定了現在繼續往電動車設計的發展道路。
賣炭烤、念建築、玩設計、做生意,林家樑的人生道路很豐富,問他,怕不怕中間遇上突發狀況,導致整件事情停擺?他很直截了當地回答,「不會,不懂就去問嘛!」因為讓天賦自由,要靠伯樂,這點林家樑很有心得。